摘要: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城南70千米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直立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属敦煌研究院管理。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城南70千米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直立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属敦煌研究院管理。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
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
现存洞窟中有14个为唐窟,不过仅第25窟保存完整。这一时期的壁画构图疏密得当,色调清丽淡雅,线描精准流畅。
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利用河西暂时安定的局面兴建石窟、彩绘壁画。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洞窟甬道上大都绘有曹氏家族的巨幅供养人肖像。
西夏、元时期,党项羌、蒙古族先后占据瓜、沙二州,两个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推崇佛教,使榆林窟艺术出现回光返照的情景,新建和重修洞窟共16个。由于受密宗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榆林窟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洞窟分上下层,共有43个,其中东崖32个,西崖11个。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榆林窟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
- 中心塔柱窟:数量较少,共三例。主室中央建有方形塔柱,塔柱四面开单层龛并有造像,早期石窟多采用这种形制,如第17窟、第28窟、第39窟等。
- 中心佛坛窟:是榆林窟的主要窟形,主室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窟顶呈覆斗形,主室中央建有佛坛,以方形居多,西夏、元出现圆形或八角形多层佛坛,如第3窟、第4窟等。
- 大像窟:仅存一例,顶部呈穹窿形,主室正壁雕塑规模宏伟的大像,前壁开明窗。
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有较深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形成了独特的洞窟群布局,这是莫高窟所没有的。
经变画种类繁多,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等,唐代后期经变多有墨书内容榜题,展现了佛教经典中的各种场景和教义。
佛像画形式多样,包括千佛、说法图、弥勒佛、药师佛等,还有天龙八部等护法神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密教图像独具特色,如坛城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等,反映了西夏、元时期密宗在当地的流行。
佛教史迹画珍贵罕见,如《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其中唐僧取经图中悟空已变为猴像,是研究《西游记》故事演变的重要资料。装饰图案精美华丽,用于藻井、圆光、边饰等,纹样有团龙、翔凤、麒麟、莲花、宝相花等,结构严密,色彩清丽。
供养人画像数量众多,有瓜沙曹氏家族功德像,也有西夏时期党项武官画像、蒙古贵族画像等,以及曹氏画院的“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等画像,是研究当时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唐代风格以第25窟为代表,壁画构图疏密得当,色调清丽淡雅,线描精准流畅,人物形象丰满,器物描绘逼真,展现出唐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五代、宋代风格壁画内容风格大都承袭前代,人物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富于变化,同时出现了一些敦煌石窟少有的题材,如《梵网经变》《地狱变》等。
西夏、元风格受密宗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题材,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中原绘画风格、藏传密宗风格和西夏艺术风格等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除几身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现存塑像大多经重装。
榆林窟壁画和彩塑艺术精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题材丰富,在人物造型、构图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敦煌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窟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佛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对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1961年,榆林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乘时光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