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献血是公益行为,但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性病患者能否献血,需结合具体病情、治疗情况等综合判断。我国《献血法》及《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明确规定,部分性病患者绝对禁止献血,以防止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给受血者。医生指出,以下 4 类情况的性病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不能献血
献血是公益行为,但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性病患者能否献血,需结合具体病情、治疗情况等综合判断。我国《献血法》及《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明确规定,部分性病患者绝对禁止献血,以防止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给受血者。医生指出,以下 4 类情况的性病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不能献血。
多种性病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这些病原体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若感染者献血,其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病原体可直接进入受血者血液循环,引发感染。受血者多处于疾病状态,免疫力低下,感染后病情更易进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艾滋病、慢性肝炎、梅毒等,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必须严格筛查献血者,禁止有血液传播风险的性病患者献血。
无论处于艾滋病急性期、无症状期还是艾滋病期,均绝对禁止献血。HIV 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感染者血液中含有病毒,即使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也可能通过输血传播。
我国献血筛查会检测 HIV 抗体和核酸,若检测阳性,直接排除献血资格。即使处于窗口期,虽检测可能为阴性,但仍有传染性,因此有高危行为者需过窗口期后再献血,而确诊感染者终身禁止献血。
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者在感染后 2 年内(早期梅毒)传染性极强,即使是无症状的潜伏梅毒患者,血液中也可能存在螺旋体,输血后可导致受血者感染梅毒。
献血筛查会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若任一指标阳性,均禁止献血。即使经过治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仍可能终身阳性,此类人群也不能献血,因为抗体阳性提示曾感染,无法完全排除潜在传播风险。
乙肝和丙肝均属于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者血液中含有病毒,输血传播风险极高。
献血筛查会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和核酸,若检测阳性,禁止献血。乙肝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临床治愈),但仍需观察数年,且需符合严格条件才可能献血,多数感染者终身禁止;丙肝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治愈后,部分地区允许在治愈后 1 年且多次检测阴性的情况下献血,但具体需遵循当地规定,未治愈者绝对禁止。
淋病奈瑟菌、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病原体虽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活动性感染者血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病原体,输血仍有传播风险。
若献血者处于淋病急性期,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血液可能被污染;生殖器疱疹患者发病期,病毒可能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因此,此类活动性感染者禁止献血,需待病情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后,经医生评估确认无传播风险,才可能符合献血条件。
献血前,血站会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询问是否有性病病史、高危行为史等;随后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黏膜检查,排除活动性感染体征;最后进行血液初筛,检测 HIV 抗体、梅毒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指标,初筛合格者才能献血。
献血后,血液还会进行实验室复检,若复检发现性病病原体指标阳性,血液会被废弃,且献血者会收到通知,被告知禁止再次献血。
献血者需如实告知健康状况,若隐瞒性病病史或高危行为,即使初筛未检出,也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需承担法律责任。
部分处于性病窗口期的献血者,虽自身未察觉感染,但血液有传染性,若隐瞒情况献血,会严重威胁受血者安全。因此,有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者,需过窗口期后再献血,且需如实告知血站工作人员。
参考资料:
[1]田芳于,姚倩,丁欢,等.中国MSM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08):919-926.
[2]杨婷,杨如冰,方婷.了解艾滋预防艾滋[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曁第2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2025:729.
来源:彩牛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