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事变后,周保中遵照满洲省委的指示,到牡丹江地区发动抗日武装斗争。几经辗转,历经坎坷,克服重重困难,他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任军长)。后又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主要包括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任总指挥。
七台河市抗联研究所:黄胜雷
9.18事变后,周保中遵照满洲省委的指示,到牡丹江地区发动抗日武装斗争。几经辗转,历经坎坷,克服重重困难,他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任军长)。后又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主要包括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任总指挥。
在14年的东北抗日战争中,在以牡丹江市、勃利县和宝清县(兰棒山)为中心及周边20余市县及乡镇中辗转活动,他曾指挥所属部队与日寇进行了近万次的大小战斗。有力地牵制了日寇的大部分兵力,迟滞了日寇鲸吞中华大陆的步伐;强有力地唤醒和树立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信心。为全民抗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中,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奚李元,字绍璜,云南大理湾桥村人,白族。“靖国护法”战争中旧军队军官,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团长、副师长等。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结识周恩来,周恩来帮改名:保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从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归来,党即派他到东北参加对东北抗日战争的领导。1932年7月到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他历经曲折,打入了吴义成的救国军,凭着他的深谋远虑和机智勇敢,由总部总参议晋升到救国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他鼓励和协助吴义成先后攻打了东京城、安图、敦化、宁安县城的一系列战斗。并攻占了安图,控制了安图县全境和桦甸、抚松、敦化、蛟河等县的一部,建立了辽吉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
捧读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明显地感知到了:在那个冰天雪地的艰苦时期里,抗联生活的艰苦和抗日斗争的残酷。特别特别清晰地印记了1936年至1940年间,周保中将军率领二路军总指挥部及所属部队(包括邻近兄弟部队)在勃利县及周边战斗的步履维艰。
1935年2月根据满洲省委和吉东局的指示,宁安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不久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
1936年底,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备处,辖四、五、七、八、十军及王荫武的救世军。
1937年1月他派人去方正与满洲临时省委和第三军领导机关联系工作。2月联军召开洼洪会议,决定联合攻打依兰,(周保中任攻城总指挥,李华堂任副总指挥。参战部队有三、四、五、八、九各联军及一些山林队。)拟定袭击依兰县城,并诱使双河镇敌军出援,我军半路伏击敌援兵,用围点打援的计划,达到预想的胜利效果,并加强了各军联合作战的能力,破坏了敌人的城防建筑和银行。同年8月20日周保中指挥五、八军部分部队在依兰五道岗和孟家岗之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期间,派人策划、帮助和接应了三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李文彬部的暴动、依兰工区伪38团的哗变、伪军29团赫奎武团在勃利县的起义。后来,这些部队都参加了抗联五军。9月29日,周保中在四道河子组织召开了吉东省委常委工作会议,决定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十月中旬,周保中带精锐从牡丹江刁翎出发经茄子河、铁山包东进宝清兰棒山。11月到达宝清五军前方指挥所,召开干部会议:准备跳出包围圈,打破敌人的冬季大讨伐,进行一九三八年的各部队主力西征。避敌锋芒,开辟新的游击区,并打通与东南满第1路军的联系,有力地策应东北抗日联军其他部队的游击作战(希望与关内八路军取得联系,从而恢复党中央的领导联系)。
1937年3月29日周保中去洼洪口九军军部与李华堂谈话,密切了五军军部与八、九军及三军、北满党委之关系。5月下旬在五道河子会见八军军长谢文东。
10月16日,“……余带骑兵部队八十余名东南走,经鸡心河上掌小股子班约二十五里,再走二十五里经连珠河沟,出沟到达于宗尧家大休息。是地即为勃利县平原中心地带……10月17日晨六时,渡河以后南行约五里,在沙家亮子大休息。……10月18日移驻罗圈河二营附近。10月20日晚五时出发。以八军九团、五军军部、三军四师部队之次序,约百二十骑,离罗圈河太平沟而西北前进。经毕家屯、张家屯,依佳勃线侧行进约二十五里,过倭肯站与小八浪站中间横跨铁路而西进,10月23日,……恐敌人追踪,乃远走双龙河,10月27日拂晓离孙家屯,仅带卫从六骑,尾追输送队四团一连之后,上午九时到达大小青背宋一夫同志之临时疗养所。……”(摘自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200页至203页)由此可见,周保中同志当时的工作之艰苦,行军之困难。
1937年11月19日行经七星河上游之套子房……越岭入大梨树沟西南上学……现地位置在宝清县西南,距离约六、七十里北走兴隆镇,东北为星河镇,其距离约与宝清相等。”(摘自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209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1937年末至1938年1月,周保中到饶河以吉东省委代表身份召开下江特委扩大会议,向联军及地方党组织传达指示,布置工作。
1938年2月周保中在寻找党的关系返回七军驻地后,又历尽艰辛地进入宝清(文中此类“宝清”字样,大都是指二路军总部所在的兰棒山地区)率领五军及总部人员坚持战斗。由于日寇的“坚壁清野”、“归村并屯”、“连坐联保”制度的高压逼迫下,东北抗联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目前,在宝清应转移敌人注意,暂往河南活动。六月底西移。……” (摘自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234页)
6月底,周保中率领总部西移,身经百战(一日内与敌作战数次),历尽重重艰难困苦,绕过道道封锁线于9月12日“……午后一时到达大岁子东山王家附近。大小茄子河合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勃利境内的倭肯河。现地大休息,此距桃山约30里,距勃宝道土木工程段约20里。东宝(大茄子河)昔时农户散居者不少,自日贼入侵后,悉被焚毁。……” (摘自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268页)。
在兰棒山(当时归宝清所辖,现划归七台河)建立二路军总部基地后,周保中便经常率总指挥部人员活动在七台河市宏伟镇和宝清县一带。
1938年8月,周保中率二路军总部离开宝清兰棒山,向依兰、勃利地区转移。敌人获悉,集中兵力,调集了五万日军和一万多伪军(蒙古兴安军),以围歼二路军总部和五军主力为目标,对依兰、方正、林口和勃利等县的牡丹江两岸进行了长时间的大讨伐,并悬赏10万要周保中的首级。周保中率二路军总部及五军军部被敌人包围在莲花泡至夹皮沟之间,方圆六十里的狭小范围内。12月下旬,周保中率总部转移到牡丹江东岸,同五军、九军和救世军军部取得联系,积极策划突围战斗。
1939年2月周保中率部从牡丹江三道通一带原始森林中连续行军7天,到达方正县陈家亮子附近,突袭日伪伐木场,打死打伤日伪200余人,俘敌200余。又连夜赶到四道河子上掌的阎王鼻子处伏击从大罗勒密前来救援的300余日寇骑兵,大获全胜。同时,他传令给五军五团陶净非。陶当时在敦化大蒲柴河找到了第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终于取得了与第一路军的联系。此后,一同(陶团与一路军的第13、14、15团及警卫旅)作战,周保中命他们在敦化、安图、额穆、五常、舒兰、汪清、宁安等各地激烈活动,使敌人不得两顾。3月30日,在牡丹江西岸的四道河子,周保中吉东省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新的突围计划。会后,他带领部队在葫芦崴子伏击了尾随的日寇,跳出包围圈,成功突围,粉碎了敌人全歼抗联主力的阴谋。
1939年5月1日,“渡大茄子河,正值河水泛滥,既不能徒涉且自潘菜营以东即变地势……拾获被狼吃未尽埋藏于地下的狍半只。……拟走荒野山林直向东北走兰棒山。” (摘自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351页)。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冲破了敌人冬季大讨伐的包围圈之后,在茄子河边上举行了“庆祝突围胜利大会”后,向兰棒山返回。5月7日周保中率部到达宝清兰棒山留守处。
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是东北抗联二路军的斗争最残酷、最低迷、最尖锐的四个月。联军各部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此间,周保中指挥总部部队在勃、宝、方、依一带亲自与敌人交战37次,破坏集团部落11处;打死打伤日伪27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炸毁汽车12辆……从多个角度稳定了战士的情绪,鼓舞了士气。
1939年5月10日至18日,周保中又带卫队赴依东巡视五军三师八团,以便直接指导整顿规划新活动,同时便于与六军及独立师联系,并试探江北方面情况,设法连接佳木斯一带地方关系。6月14日,又东归至宝清(宝清即指兰棒山)。“六月十四日天气晴朗 风爽异常 是日前八时出发,道路极其难行,沿宝石河子上游下行凡二十里,出沟口为大叶子沟。” (摘自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362页)又曲折地回到了兰棒山二路军总部根据地。
1940年,日贼对东北抗联二路军的各方面封锁更加严重,加之抗联物质给养的高度匮乏(冬无棉衣、日无饱餐、有枪无弹),常以冒险战斗缴获来补充队伍给养,此刻,抗联的存亡危在旦夕。通过共产国际等各种关系的联络,联军主力陆续入苏休整。入苏后,抗联多次派小股部队返回勃利县及周边执行侦察测绘等任务,为后来光复东北打下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日本的侵华战争在东北打响以来,随着东北抗日联军的逐步发展、壮大,不断地对日作战,东北抗日联军对整个抗日战局的影响,越来越大。日军不断地向满洲(即东北地区)增兵,1938年以后,增至七十万之众。除以三十万兵力布防边境,威胁苏联外,仍以四十万兵力“讨伐”抗日联军,不得脱身南下。也就是说:从整个全国抗战的大局上来说,侵华日军总兵力近200万人,东北抗日联军就牵制了日贼70万的兵力。东北抗日联军一共十一个军,分三个路军所辖,周保中的二路军就辖了4、5、8、9、10,五个军,足见其在东北抗日战场之轻重,贡献之大。
以上简述不难看出,1936年至1940年间,为了抗击日本帝国的侵略,周保中将军率领着抗联二路军以兰棒山为指挥中心,浴血奋战在勃利及周边市县,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抗争的足迹。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胜雷,黑龙江人,七台河市作家协会会员,七台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理事,七台河市文化研究院抗联研究所副所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编辑近照
编辑简介:七台河市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周保中日记研究会会员。
作者:黄胜雷
编辑:李兴发
责编:王春彬
编审:冯 欢
监审:丁元明
周保中日记研究会
七台河市作家协会(监制)
来源:白山黑水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