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年前,笔者第一次在知乎看到这个评论,是在一篇精彩的故事下面,那时候买年费会员,不少人是为了看知乎Live和正版书,大家都是来知乎学习的,你来看故事?虽然故事蛮好看的,但总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撰文:李信马
“为了看完这篇,特地开了盐选会员!”
几年前,笔者第一次在知乎看到这个评论,是在一篇精彩的故事下面,那时候买年费会员,不少人是为了看知乎Live和正版书,大家都是来知乎学习的,你来看故事?虽然故事蛮好看的,但总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可之后,类似评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直到某天,编辑组的一位同事找到热爱学习的笔者,希望分享下知乎账号,并干脆地说是看了一篇很好看的故事,现在卡在「最低0.3/元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欲罢不能,笔者才惊觉——
故事(此处特指社区原创的短篇故事和小说),对知乎很重要。
一、「始于社区,不止于社区」
2011年,周源创办知乎时,是类似Quora的邀请制互联网问答社区。严肃、专业,是知乎最初的品牌调性。直到2013年,知乎才开放注册,并在一年时间内,注册用户从40万增长到400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高的DAU(日活跃用户数)意味着更大的商业化潜力。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知乎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9590万人,累计高达5500万人的创作者贡献了4.2亿问答。
社区运营数据变得靓丽的同时,自然而然的,门槛的降低也让回答的水平变得更多元。知乎上严肃、专业的氛围变淡,段子、八卦甚至玄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娱乐化的氛围开始蔓延。
2019年,知乎的营收为6.7亿元(人民币,下同),净亏损却达到10.04亿元。当时,知乎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业务,占到了总收入的86.1%,这一年,也是知乎不断尝试商业化变现途径的一年。
事后看,知乎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上线了新的会员体系「盐选会员」,2019年,知乎平均每月付费会员数量为57.4万,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1500万左右,支撑起了知乎49%的营收。
图源:知乎财报
2024年第四季度,知乎实现营收8.6亿元,净利润8640万元,这是知乎自2021年3月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单季度全面盈利目标,盐选会员可以说是功不可没。2019年,知乎的会员付费比率不过1.2%,而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了18%。是什么在吸引用户付费?谁都能看到的内容显然不行,在只有会员才能看的付费内容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9年,知乎开始在社区孵化短篇故事,直至成长为今天的独立故事品牌「盐言故事」。在去年三季度之前,付费阅读作为单独的收入项,囊括了会员订阅(为主),和IP开发、单篇付费等。据知乎官方对DoNews回应,付费阅读是知乎重要的内容场景和商业模式,也是最大的收入来源,会员订阅的增长,同样依托于付费阅读业务。
许多“传统”的知乎用户并不喜欢“隐藏”在一些知乎提问下的短篇故事,尤其这些故事多以第一人称口语化表述的,有的人看到一半才会恼火的意识到自己在看虚假的故事。甚至很多提问,看起来就是为了放上短篇故事而提出来引流的,这引发了不少知乎原住民的不满。
不能否认的是,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也有很多用户喜欢看这些故事。在商业上,作为付费阅读业务下属的品牌,据统计,盐言故事的内容已经超过10万篇,覆盖180多个创作细分品类,而且不只是文字形式,还有近百部作品售出影视版权,改编有声剧作品已超过2700部。目前在知乎App,「故事」已经成为了单独的栏目,位置仅在「热榜」之后。
标准的「知乎体」故事开头 图源:知乎
2024年,由短篇故事改编的爆款短剧《执笔》创下了多项播放和分成纪录,由短篇故事《河清海晏》改编的同名有声剧播放破百万。在不久前的财报沟通会上,知乎官方表示,第四季度,IP收入环比增长近50%。
可以说,短篇故事在知乎,已经形成了独立且重要的生态。在知乎对DoNews的回应中,也表示“知乎是短篇故事品类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盐言故事已经成为最大的短篇故事生产和消费基地”。
消费方面,从财务数据来看,可以得到部分印证;至于生产方面,很多知乎用户在刷到这些故事时,经常会冒出疑问:这些辨识度极高,风格相近的内容,究竟是谁写的呢?
二、“批量挖掘”小说家
知乎上有不少实名认证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的确也和知乎有过交集。比如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据称最早就是在知乎的问题「如果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下创作而成的。
还有数百位传统文学领域的作家,比如莫言、郑渊洁、周德东、郝景芳等,由于盐言故事与出版机构、中国作协和地方作协合作,他们作品的电子版本也被引入盐言故事。
不过,他们更像是“面子”,真正支撑起知乎短篇故事小说源源不断生产的主要群体,还是知乎挖掘和培养的“草根”作者。
从2020年开始,知乎就开设了故事写作类课程,由知乎教育业务推出,主要针对小白创作者从零起步学习故事、小说创作,课程需要付费,并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平台、创作类型给予创作指导。
据知乎数据,2023年,知乎知学堂为知乎的付费阅读业务输送了超过800位签约盐选创作者,为社区输送了超过1500位商业创作者,为全网内容平台输送了超过3000位创作者。在内容和商业层面,有超过5000篇故事、小说、商业带货内容上线知乎并创造收益。
学生、宝妈、工人,有些原本没机会靠写作赚钱的人,的确在知乎挖到了第一桶金,有的人还借机转为全职作者。比如「浙三爷」,以前送过外卖、做过打包工;「鲁班大师」是一位山村的小学老师;「李鸿政医生」的主业是医生;「酉月棠」是一位80后自由职业宝妈。
不过,这条路径并非轻而易举。
笔者在知乎知学堂体验了《短篇小说创意写作训练营》,“干货”有,一些写作的“套路”的确也有,比如在开头第一段话就要吸引读者兴趣,还有尽量选择“甜、虐、爽”等“强情绪”的题材。毕竟短篇小说由于篇幅所限,要求文笔简练,对新人来说,有这些“技巧”相当于走捷径。
在体验课结束后,想要进一步学习,则要购买正式课程,学费3980元,微信小助手发的推广信息中,课程有许多吸引人的点,比如:
【盐选专栏】的短中篇故事字数少,压力小,且收益高,不用日更,就能取得先发优势,只要作品优秀,不断被用户点击阅读,就可持续获得收入,妥妥睡后收益;变现路径明确,新人过稿签约后,单篇单月平均分成收入为2000-5000元,目前盐选收益单月最高80W+;专业编辑亲自带教答疑,上课-答疑-改稿全程跟踪帮扶,不用担心学不会;学员报名后对接知乎盐选编辑老师,享受内投绿色通道,编辑直审,提供流量扶持。在完课后直接和知乎签约成为签约作者的诱惑下,不低的学费看起来就容易接受多了,下面则是对应长达四个月的课程安排。
图源:知乎
DoNews采访了一位购买了该课程的学员,起初她也兴致勃勃的开始上课和尝试写作。据她介绍,课程中,会找爆款的文章拉片,然后让学员仿写,但“没有任何写作技巧方面的”,最后她提交的作品不出意料地没能通过审核,理由是“主线不够清晰,叙事拖沓、混乱……”
图源:推广信息中的编辑修改截图
事后,她感觉通过写作课程并不能保证成为作者。真正想签约赚钱,除了努力,多少还是要有些天赋的。“你要想写的话,你就直接在知乎上申请作者,后台每个月可以投稿七次,投就行了,也没什么损失,能过审核的话,编辑会找你润稿,润过上架就有钱了。”
对此,知乎方面表示:“在线教育仍然存在个性化服务不足的现实情况,在服务交付上,我们也会持续优化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让大家有更更好的消费和学习体验。”
结语
故事在知乎的出现和壮大,从互联网问答社区破圈到网络文学领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就像当初网络文学顺应互联网发展浪潮崛起一样,短篇的故事和小说,既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娱乐消费习惯,也可以与短视频、短剧进行融合和联动。在抖音上,有些热门的系列动画,就是由知乎故事改编而来的。
这个过程自然也有过波折,比如有知乎用户感到不适应和反感,有尝试签约的作者无法达到标准,还有些上架的故事质量较差缺乏可读性……有些问题至今依旧存在,也很难让所有人满意。
但历经六年的发展,「盐言故事」还是吸引和沉淀了稳定的会员群体,也有着成型的作者选拔和培养体系。去年12月,在海南博鳌举办“2024知乎盐言故事短篇故事影响力之夜”上,76位(部)优秀作者和作品入选了“2024短篇故事影响力榜”,这些作品足以撑得起知乎故事的牌面。
在此前的采访中,知乎官方也表示,虽然早期故事多基于社区的问答模式创作,但“盐言故事越来越重视独立生态下的创作氛围,事实上,越来越多创作题材和类型,都是在盐言故事生态中而非知乎社区生态中诞生的”。
不过目前在网络文学领域,盐言故事还只是后起之秀。如何将盐言故事的生态做得更好,在不影响不喜欢看故事的用户的体验的同时,吸引喜欢看故事的用户成为会员,并探索更多的变现方式,还有更高效且良性的内容生产体系,是未来知乎需要想好和做好的事情。
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