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知名人士罗永浩在其微博、抖音及B站等多个平台的直播中谈及西贝餐厅推出的“古法戗面馒头”,直言其售价21元一个“过于昂贵”,引发网友热议。次日,北京顺义区祥云小镇西贝门店店长回应称,该产品为多年前推出的老款,目前已下架,且该馒头体积较大,直径约15厘
9月12日,知名人士罗永浩在其微博、抖音及B站等多个平台的直播中谈及西贝餐厅推出的“古法戗面馒头”,直言其售价21元一个“过于昂贵”,引发网友热议。次日,北京顺义区祥云小镇西贝门店店长回应称,该产品为多年前推出的老款,目前已下架,且该馒头体积较大,直径约15厘米,与现售产品不同。
“古法戗面馒头”作为一款主打传统工艺的面点,其制作工艺、原料选用及口感体验可能与普通馒头存在差异。虽然21元的价格远高于普通馒头,但在高端餐饮场景中,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文化附加”买单。然而问题在于,这种附加价值是否被清晰传达?消费者是否真正理解并接受?罗永浩的质疑正是对这种“溢价合理性”的拷问。
西贝方面回应称该产品已下架,说明其在市场反馈不佳后已作出调整。这也反映出品牌在面对市场反馈时的灵活性与自我修正机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于“已下架”的回应往往存疑:是否只是应对舆论的权宜之计?是否仍有门店在销售类似高价产品?这些问题若不澄清,品牌形象可能受损。
罗永浩提到的“米其林餐厅包子更便宜”虽属个案,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消费心理现象:当消费者在高端餐饮中看到有肉有馅的包子时,更容易接受其价格,而一个“素”的馒头定价高出许多,容易引发心理落差。这说明,消费者对“价值感”的判断不仅基于成本,更关乎心理预期与品类认知。
西贝此次事件本可避免。若在产品推出初期即通过清晰的宣传策略,向消费者解释其“古法”工艺、食材来源及背后的文化故事,或许能有效提升接受度。而在产品下架后未及时更新宣传信息,导致消费者误以为仍在售,暴露出品牌内部信息同步与市场沟通的短板。
“馒头21元”事件不仅仅是一次价格争议,更是一次关于品牌溢价、消费认知、市场反馈与企业回应机制的综合考验。它提醒餐饮企业,在追求产品差异化与高端化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消费者教育与信息透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信任与口碑。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