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和罗永浩还能出续集?真挺令人费解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3:54 1

摘要:但随着贾总一句“网络黑社会”的帽子,罗永浩又不干了,要死磕到底,现在已经邀约贾总现场直播辩论,火力全开了,全网的关注度一下子又上来了。

01

本来今天的内容是打算跟大家探究一下企业关于AI项目惊人的失败率是怎么回事。

但是,我真没有想到,西贝贾国龙和罗永浩的事竟然还有续集。

本来我以为罗永浩直播完了,整个事情就告一段落了。

但随着贾总一句“网络黑社会”的帽子,罗永浩又不干了,要死磕到底,现在已经邀约贾总现场直播辩论,火力全开了,全网的关注度一下子又上来了。

不是,贾总不上网吗?忘记罗永浩砸西门子,跟王自如辩论2小时的高光时刻了?

还是说贾总就是觉得整件事从头到尾西贝无懈可击?无错可认了?

而且,假如图片上这些话真的是贾总说的,什么“做饭的围绕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我怎么感觉贾总好像不是觉得自己错了,而是原谅消费者了?

02

其实,整件事都在朝着西贝有利的方向发展。

毕竟央媒已经下场发声了,就像我们在上篇文章里所说的一样,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官方的态度也基本上给这件事定调了,要照顾大众关心的预制菜知情权,要有明示制度,同样,西贝也没触犯法律,相关的国标也在加紧出台。

所以,罗永浩是听懂了,他也强调自己不反对预制菜,只是要求有知情权,那么,目的达到自然就见好就收了。

对西贝来说,这个时候不管是不吭声,还是低个头道个歉,也就借坡下驴,就过去了。

因为你还得继续经营,还要开门做生意,而且有一点很重要,趋势站在西贝这一边。

我们讲,做企业抓住趋势很重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就写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你只要站在了趋势这边,自然就有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2022年,中国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就达到了4196亿,预计在2026年整个市场会突破1.07万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亿级赛道,像我们的学员里就有好几个是预制菜产业链的设备商,发展都非常不错。

这是目前环境下极其少有的高增长赛道,因为背后有着强有力的政策背书。

在2023年,“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意味着它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

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不是说预制菜能降低餐饮企业对厨师的依赖和人工成本,核心关键是它正在根本性地重塑中国整个食品供应链,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农工复合体”。

让上游的农业生产端必须进行标准化改革,满足中央厨房对原材料的统一要求,从而提升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和追溯性,同时,从中央厨房配送到各个门店,又能推动企业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

所以,预制菜的发展是让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都发生结构性变革。

这就是我们站在官方,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能够看到的趋势,当然,它需要一些时间让消费者逐步接受,但这是一定能够发生的事情。

所以,让你三尺又何妨,大势站在我这边。

03

当然,我们再换个角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西贝此时此刻也必须要学会闭嘴了。

因为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罗永浩抓住的是消费者直觉和情感中对“预制菜”的不信任,以及对西贝价格偏高的不满情绪。

西贝手里只有一条官方定义,但这样的“事实”与消费者的“认知”严重脱节,这使得他们在公众眼中显得僵化、高傲,已经输掉了话语权。

结果,在舆论压力下,西贝按照创始人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看似积极的“透明化”公关措施,其中最大胆的一步就是向媒体全面开放后厨,包括原材料和制作流程。

我是不知道贾总是不是过于自信,还是真的觉得自己产品好,流程好,没有人能挑出问题?

但结果就是这些措施全部变成了一场灾难性的品牌自毁。

贾总引以为傲的“标准化”和“高效率”,在媒体的公开参观中恰恰暴露了自己“不新鲜”和“非天然”的铁证。

比如说超长保质期的食材,18个月的腌制冷冻鱼、9个月的冷冻鸡翅,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还差几天就满一岁的羊腿,转基因的大豆油,我看了都觉得震惊,因为我去西贝的次数不少,单仁牛商总部边上的卓悦汇就有一家西贝。

还有工业化的“鸡汤”,所谓的鸡汤是通过复合调味料调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用整鸡熬制的鸡汤;再比如说承认售卖隔夜菜,这是西贝的厨师长当着记者的面说,羊排赏味期是三餐,卖不完的第二天继续卖。

这些画面通过今天的短视频直播立马就传遍了互联网,彻底击碎了西贝精心构建的所谓“天然、地道、美味”的品牌形象。

这真的是堪称一次典型的因为缺乏自我认知而导致的品牌灾难。

有趣的是,罗永浩对西贝指控一开始并没有给西贝带来实际上的经营损失,因为大家心里还有点疑虑,反而是西贝“自证清白”的后厨画面流出后,营业额就出现了百万级的下跌。

我真的是非常纳闷,难道开放后厨这个事,老板拍拍脑门就决定了,上下不用通气,不用提前做培训的吗?

是不是贾总到现在都觉得这是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事,是正义要打倒邪恶的动人故事?

哪怕是出了这么大事故,不得不打自己脸,又不让参观后厨了,也要跟罗永浩这个“网络黑社会”没完?

所以,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我也很难理解西贝和贾总在干什么,有一种情绪上头、不顾一切的美感,可能真的把安迪·格鲁夫那句名言听进去了。(Only paranoia can survive)

这件事从头到尾重要的都是去挽回消费者的态度和认知,从来都不是罗永浩。

04

第三,我还想从品牌公关和创始人IP这个维度来讲讲我的想法。

在罗永浩发布第一条微博后的黄金24小时之内,西贝有无数个主动沟通和缓和局势的机会,哪怕是不回应都可以。

但创始人贾国龙偏偏选择了充满火药味的对抗,不仅全盘否认自己是预制菜,也没留下任何回旋余地,直接把矛头对准罗永浩,高调宣布要付诸法律。

这种强硬姿态,本质上就是源于一种过时的、前互联网时代的权力思维,说白了,就是觉得企业做大了,可以通过法律威慑来控制信息和压制负面声音。

但是,在今天的视播时代,这种行为反而会被当作傲慢和心虚的表现。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西贝和贾总至少犯了4个错误。

1、误解了叙事的力量大于事实。他们仍然固执地相信,只要在法律定义上站得住脚,就能赢得一切争论。但是,在视播时代,一个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强大叙事,就像罗永浩一直在从用户角度说消费者对预制菜要有知情权,这种就远比法律定义更具传播力和说服力。

西贝输掉的是一场关于叙事权的战争。

2、误解了消费者角色的转变。西贝和贾总到今天仍然把消费者看成是被动的营销对象,把消费者的批评当作是需要被压制攻击的对象。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今天的消费者是品牌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今天的市场是买方来挑选卖方的市场,没有你,用户还有无数个可以替代的对象。所谓品牌忠诚,在今天是品牌先要对用户忠诚,用户才有可能对品牌忠诚。

3、误解了短视频直播的速度与形态。西贝和贾总目前采用的都是传统公关的慢节奏,以及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模式,比如媒体沟通会,你以为媒体真站在你这边啊?相比于罗永浩所发起的快节奏、网络化、多平台的全域进攻,西贝的反应真的叫迟缓笨拙,始终都在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4、误解了线上空间的边界。

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点小看法,不要以为今天发在行业群里的言论是很私密的,今天是全域互联的世界,“私域”与“公域”之间的界限极其模糊,创始人在线上任何的言行,都会被当作潜在的公开声明。

当然,我也有一个感觉,就是整件事总有一个让我觉得非常不正常的地方,好像贾总从来没上过网,没刷过短视频,自己去亲眼看看舆论的导向,一直在不停地单方面把事件升级。

我有一个猜测,只是猜测啊。

贾总可能长期处于一个报喜不报忧的“信息茧房”当中,他身边的高管、同行甚至专业人士都在告诉他,您是对的,我们没错,没有危机,就按您说的这么办。

在这种环境下,贾总的委屈和愤怒可能得到了极大的认同和强化,从而让他与真实的公众情绪和舆论走向一直在脱节,甚至连自家后厨到底什么情况,标准执行到不到位,员工怎么对外沟通都不知道,就敢让媒体来参观直播。

比如说西贝10年掏了6000多万的某个专业机构就是这么说的,我就不念了,大家看图就行。

虽然我一直强调要尊重客户的每一分钱,但是吧,做企业咨询的不是更要有职业操守,要对客户负责,这么大的品牌灾难现场,怎么还会说“根本就没有危机?”

这就有点像高速路上撞大运,人已经被撞飞了,嘴里还要说对面全责,我保险公司说我没错。

难道跟贾总说一句冷静一下很难吗?

还是说知道贾总被逼到了那个位置下不来台,绝不可能丢下脸面说句软话,道个歉?

但是吧,要么不开口,一旦开了口表了态,起码也要跟客户共进退,不谈专业,也算得上是一种收钱办事的态度。

但怎么一看形势不对,又跟罗永浩去私下道歉了?这时候又把客户丢一边了?

前倨后恭,思之令人发笑。

西贝现在最好立即停止在“预制菜”上进行任何辩解,公开承认自己跟消费者的沟通存在严重偏差,承诺以消费者关心的“新鲜度”和“现场加工程度”作为未来的沟通标准。

贾总最好也以个人名义,通过公开渠道,向罗永浩以及所有消费者进行无条件、真诚的道歉,对自己的不当言论以及在危机处理中的傲慢姿态而道歉。

创始人的姿态,会直接决定西贝这个品牌能不能度过第二次的舆论风暴。

最后,我也只能感叹一句,所谓传统企业对互联网不敏感,对今天品牌认知不了解的,都是借口。

你活在视播时代,作为企业领导者,你就必须要接受新事物,去理解今天的全域营销,去做好创始人IP。

它就是今天企业进行营销和品牌宣传的核心部分,必须要进行有意识的管理和塑造,成为品牌故事最可信的讲述者,价值塑造最有力的传播者,而不是品牌危机的制造者。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