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在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患病人数高达3亿,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在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患病人数高达3亿,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51.6%、45.8%和16.8%。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有效防控不仅是个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优化高血压的管理和治疗,提高公众知晓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新指南、专家共识和研究进展,系统介绍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血压,降低相关疾病风险。
一、血压管理要分级、分型、分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提出了高血压的“分级、分型、分期”管理理念,旨在实现精准化和个体化的血压管理。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
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CKD)等合并症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高血压的危害取决于血压升高的本身,以及患者所合并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或心、脑、肾和血管并发症等。因此,高血压的治疗应涵盖以下内容:1.针对血压升高本身的降压治疗(分级);2.针对合并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的治疗(分期);3.针对高血压病因的纠正和治疗(分型)。
二、关口前移才能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当患者血压处于130—139/80—89mmHg的正常高值范围内时,也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因此,2024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和《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均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建议对血压升高(120—139/70—89mmHg)或高血压前期(130—139/80—89mmHg)人群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分层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这是预防靶器官受损、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重要策略。
三、24小时血压完全控制才是真正的控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夜间高血压、非勺型血压节律以及血压晨峰与心血管不良预后相关;无论诊室血压如何,家庭血压检测到的清晨高血压与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相关;即使诊室和或清晨血压控制良好,单纯性夜间高血压也是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提出将实现24小时血压完全控制作为降压治疗的关键目标,强调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等技术优化血压管理。在诊室血压达标的基础上,可考虑清晨血压目标
四、采用新的血压测量方法提高准确性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在高血压诊断与管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有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
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诊室使用经验证的水银血压计或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测量,目前仍是评估血压水平、临床诊疗及对高血压分级常用的较为客观、传统的标准方法和主要依据。但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血压测量规范并未得到完全的遵循。因此,高血压指南支持使用诊室外血压测量(即动态血压、家庭血压)作为重复诊室血压测量的替代策略,以排除白大衣高血压,证实高血压的诊断。
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动态血压的广泛运用受到限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诊室血压测量方法,而自动化诊室血压测量(AOBP)符合要求。AOBP是指患者在独立空间(没有医护人员在场)安静接受自动化电子血压测量仪自动测量3—5次血压(每次间隔30—60秒),自动求取血压平均值。AOBP可减少“白大衣高血压”的误诊率,且与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更为一致。
五、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主要看风险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往往合并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因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而非仅依据血压水平。
血压水平≥160/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水平140—159/90—99mmHg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为中危及以上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者可改善生活方式4—12周,如血压仍不达标,应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水平130—139/85—89mmHg的正常高值人群,心血管风险为高危和很高危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和中危者,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可以从降压药物治疗中获益,此类人群应持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六、首选长效降压药物
根据相关指南的推荐,常用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直接肾素抑制剂等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首选为每日服用1次即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药物。血压≥160/100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很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此外,新版指南还增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他具有降压效应的药物(GLP-1RA、SGLT2)作为一线用药,主要用于具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如ARNI尤其适用于合并心衰的高血压患者;MRA则具有明确的心肾获益证据;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现有降压药难以控制的成人高血压患者;GLP-1RA可以显著减少临床上重要的肾脏事件。
七、难治性高血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尽管降压的治疗药物不断进步,但高血压人群服药依从性差,血压达标率低仍是最大的挑战。寻找有效、便捷、一次治疗长期降压的非药物降压治疗方法,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肾动脉上遍布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高血压难以控制的关键因素。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DN)正是通过微创手段,经由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肾动脉内,通过标测识别交感神经,用射频能量消融掉肾动脉外膜上的交感神经纤维,阻断大脑与肾交感神经信号传导,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来降压。该治疗方式特别适用于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调整及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后仍无法有效控制血压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它能够帮助减少所需的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甚至有可能让部分患者完全停用降压药。
那什么样的患者属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呢?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情况下,同时服用3种不同类型降压药(其中需包含噻嗪类利尿剂)≥4周,且每种药物为最大剂量或患者最大耐受剂量,如诊室血压≥140/90mmHg和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或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或需服用≥4种降压药血压才达标,即可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如果使用≥5种降压药(其中需包含噻嗪类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压仍未达标,则可被定义为顽固性高血压。
八、心率控制不可忽视
我国21个城市115229例高血压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心率偏快,平均静息心率为76.6次/min,单纯高血压患者中心率≥80次/min者占38.2%。而静息心率增快,被认为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多个国家的高血压指南或共识将心率增快定义为>80次/min,建议高血压患者将静息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
具体方法及建议:1.所有高血压患者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量静息心率。2.高血压患者心率增快时应排查诱因和原因,包括生理性、病理性、药物、疾病或白大衣效应;如存在,应予纠正和治疗。3.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的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优先选择心脏高选择性长效β1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对肥胖、血糖增高和血脂异常患者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α1受体阻滞剂,如阿罗洛尔或卡维地洛;对需要使用2种及以上降压药的患者,推荐包括一种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
九、运用中医药辅助降压
我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开始对传统中药降低血压进行研究和应用,对中国高血压防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推荐,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需要药物治疗者以及1级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应用具有平肝潜阳等功用且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以改善高血压相关症状,并起到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也可以作为常用降压药的联合用药。
天麻钩藤颗粒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功用。一项在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天麻钩藤颗粒治疗4周后,以动态血压评估的白天收缩压/舒张压降低了5.44/3.39mmHg,比安慰剂多降低2.5/1.8mmHg。另一项纳入15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试验,共计1508例患者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常规西药较单一西药在降低收缩压方面具有优势。
松龄血脉康胶囊具有平肝潜阳,镇心安神之功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干预8周后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可降低10.5/7.9mmHg,不劣于对照组氯沙坦50mg。另一项纳入27项临床试验共计3100例患者的系统评价显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可进一步降低收缩压7.88mmHg和舒张压7.85mmHg。
养血清脑颗粒具有养血活血、平肝潜阳之功用;柏艾胶囊具有滋阴凉血、泄火平肝之功用;心脉通胶囊具有活血化淤、通脉养心、降压调脂之功用。以上药物也开展了降压治疗临床研究,提示具有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
此外,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用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也广泛开展。针灸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可由受过针灸培训的医师开展针灸治疗,取穴以四肢及头面部穴位较为安全。一项单盲、随机、模拟针灸对照、为期6周的试验证实,针灸干预在3月、6月时可分别降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6.4/3.7mmHg和5.4/3.0mmHg。
十、使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
所有的指南和专家共识都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核心地位,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其中,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不足,以及钾钠摄入比值较低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适度减少钠盐摄入和增加膳食中钾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压。主要建议和措施包括:
1.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限制钠盐摄入量;2.建议钠的摄入量首先减少30%,并进一步降至2g/d(氯化钠5g/d);3.肾功能良好者推荐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4.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包括味精、酱油),利用其他调料(辣椒、大蒜、醋、胡椒)增添味道;5.避免或减少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各类炒货和腌制品;6.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以起到警示的作用;7.建议增加富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摄入量;8.不建议服用钾补充剂(包括药物)来降低血压。
此外,DASH饮食、中国心脏健康饮食(CHH)和辣膳食也被证实具有降压作用。DASH饮食是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健康研究院为控制高血压,按照“富含水果、蔬菜、蛋白质,低脂、低糖、低盐”原则特定设计的饮食模式。标准DASH饮食最快14天就可以起到降压作用,坚持DASH饮食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中国心脏健康饮食(CHH)是符合我国饮食文化特点的一种健康膳食模式,其根据国人健康膳食的营养素摄入标准,由连续2周不重样的早、中、晚餐主副食食谱构成。该膳食模式将每日钠的摄入量从6g减少到3g,同时减少摄入饱和脂肪,增加摄入蛋白质、优质碳水化合物、钾及膳食纤维。
2022年发表的中国心脏健康饮食(CHH)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食用中国心脏健康饮食(CHH)可显著降低血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数据分析则发现,经常吃辣食物的人群,可以预防高血压。辣椒等辣膳食的主要营养素为辣椒素,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靶点辣椒素受体,可促进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生成,从而扩张血管及降低血压。
近年来,高血压防治领域在理念、技术和药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强调早期干预、精准化管理和综合治疗。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高血压的防治将更加个体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来源丨《家庭医药》2025年4月 第7期
作者丨邱婷婷
编辑丨李家华
校对丨刘松雨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钟汉成
来源:家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