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墨丹青绘春秋,百年风华映今朝。值此“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隆重开幕之际,香山革命纪念馆以艺术之名叩响历史之门,推出《描绘新中国的红色记忆》专题,邀您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编者按:
笔墨丹青绘春秋,百年风华映今朝。值此“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隆重开幕之际,香山革命纪念馆以艺术之名叩响历史之门,推出《描绘新中国的红色记忆》专题,邀您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本展览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以丹青妙笔为媒,以北京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脉络为经纬,将承载中国共产党光辉足迹的革命旧址与纪念设施凝练于艺术画卷之中,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用青春笔墨书写的红色记忆,在艺术与历史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续写新时代的“赶考”答卷。
图为展览第一部分“红色地标”。
图为展览第二部分“伟大觉醒”。
图为展览第三部分“抗战烽火”。
图为展览第四部分“红色黎明”。
图为展览第五部分“进京赶考”。
《李大钊烈士陵园》
作者:许绮璇;指导教师:汪港清
李大钊烈士陵园实景图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遗体被装在薄棺中,灵柩未能及时安葬,暂时停放在长椿寺中;5月1日,李大钊亲友出面办理善后,将新棺移厝于妙光阁浙寺,在此停放6年之久。1933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决定为李大钊烈士举行隆重的公祭与公葬;23日,2000多人的送殡队伍从浙寺出发,成为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示威游行,并在西郊万安公墓举行公葬。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书写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对联,这幅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说过“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的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李大钊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
作品《李大钊烈士陵园》以黑色大理石墓碑为中心,画面下方是李大钊烈士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画面周围环绕园景,右侧加入了一棵松柏树。创作者在画面中使用了大面积的绿和黑,用植物大面积的绿来衬托出石碑和墓的庄重,而这些丰富的绿色更是想表现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依然风华正茂、生机勃勃。
以画为体,以史铸魂。展览创作者以新时代青年的艺术视角,将百年党史的厚重底蕴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视觉史诗,既是对革命精神的艺术诠释,更是对红色血脉的青春告白。希望广大观众能从这些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蕴含的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续写时代华章。
视频来源: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网络编辑部
作者:香山革命纪念馆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