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在民国时期居然有这么多将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1:57 1

摘要:民国时期,风云激荡,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诸多郑姓将军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有的投身北伐,为统一大业而战;有的参与抗战,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有的周旋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之中,历经沉浮。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民国那段波澜壮

民国时期,风云激荡,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诸多郑姓将军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有的投身北伐,为统一大业而战;有的参与抗战,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有的周旋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之中,历经沉浮。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民国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艰辛的历史。

郑介民(1897年一1959年) 名庭炳,字耀全,号杰夫,海南省文昌县宝芳乡下水村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一级陆军上将。曾任军统局局长、“国防部保密局局长”、“国防部次长”等职。

郑挺锋(1905-1961)一作挺峰,又名庭烽,号耀台,郑介民胞弟,文昌市东阁镇下水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后任第94军军长、台湾预备训练司令部副司令等职,1961年4月19日在台北逝世,追赠二级陆军上将。

郑庭笈(1905-1996),字竹斋,号重生,汉族,海南省文昌县文教镇美竹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黄埔五期毕业,曾任陆军荣誉第一师第四团团长、二零零师少将步兵指挥官、第五集团军机械化四十师师长、云南昆明机场守备司令、新编第六军副军长兼八十九师师长、四十九军中将军长。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

郑庭钧,郑庭笈的哥哥,海南省文昌县文教镇美竹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具体事迹不详。

郑庭筊,郑庭笈的弟弟,中华民国华中剿总经理处少将处长,1981年病故于台湾。

郑洞国(1903-1991),字桂庭, 汉族,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1945年回国,历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此外郑洞国的长孙郑建邦现任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郑为元(1913-1993),中国国民党籍军官,陆军二级上将,安徽合肥肥东人。1930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后赴美国学习。曾任国民政府第九十一师团长,驻英国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武官,陆军总部参谋长。1949年到台湾,1993年病逝。

郑大章(1891年-1960),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号彩庭。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1926年任西北军第二旅旅长。1928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一军军长,暂编骑兵第二师师长,第二十九军骑兵第九师师长。1938年1月,任第一集团军骑兵第三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投入汪伪政府,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军法机关逮捕,1949年1月因病获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居住,1960年4月在北京因病逝世。

郑廷珍(1883—1937),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1917年投军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和独立第5旅旅长等职。1937年10月,在山西忻口战役率部浴血奋战,后壮烈殉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独立5旅旅长,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198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郑廷珍为革命烈士。

郑作民(1902-1940),别名振华、文贝、治新,湖南新田高山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保卫战。1940年1月,奉命驰援南宁参加昆仑关战役。临行立下遗嘱,安顿家事,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所部抵广西昆仑关军事要地后,即指挥官兵构筑工事备战。后以左翼为日军包围,奉命转移。为阻止日军追击,亲率一个团进行掩护。后遭日军重兵包围。2月3日,指挥部队反击突围,于激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86年,国家民政部颁发烈士证,追认郑作民为革命烈士。

郑国南(生卒年待考),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副司令。

郑本基(1929~今),出生于福建福州。他是原海军学校第十一届毕业生。到台湾后,郑本基历任台湾登陆舰队司令、海总人事署署长、海军官校校长、海军政战部主任、台湾防务主管部门副负责人、联勤总部副总司令以及基隆港务局局长等职。

郑金声(1879年-1927年)山东历城人,1900年投入袁世凯新建陆军武卫军当兵,与冯玉祥交往深厚,结为换帖兄弟。1908年,他与冯玉祥等青年军官秘密组织革命团体,进行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担任绥远陆军混成旅长等职。后率部投奔冯玉祥,任国民第一军暂编第三师师长等。1927年,被镇嵩军师长姜玉明绑送给张宗昌,后被杀害。郑金声是冯玉祥手下“五虎将”之一,为国民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冯玉祥在泰山南麓普照寺筑立石碑,纪念郑金声。

郑俊彦(生卒年不详),字杰卿,河北邢台人,毕业于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历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淮扬护军使联军第二军军长、江西总司令联军副司令兼联军前敌总司令,晋授陆军上将,称彦威将军。

郑邦捷(1907-1961),字敏之,号仁杰,三门县珠岙后辽村人。曾任国民党北平守军第九兵团第三军副军长、代军长,后率部接受改编,成为解放军第44军副军长兼独立47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杭州市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务委员,第二届浙江省政协委员,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委员。

郑祖志(1906.10~1989.7.9),男,汉族,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南门街人。出生在中医世家。小学毕业后,跟父亲学中医,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九期学习班。抗战时期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1938年10月,郑祖志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1939年2月,郑祖志率部参加南昌会战,次年任敌后挺进队队长,深入南昌近郊,2月25日,率部深入万家埠,一举炸毁日军控制的重要桥梁1座,并破坏其大量有线通信设备。同年9月,随六十军奉命从江西战场回防滇南,任五五零团团长。1943年,驻防滇南有功,任一八四师副师长。1945年9月,随卢汉入越受降。1946年5月30日清晨,驻海城的一八四师,在潘朔端、郑祖志的率领下举行起义,后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文革中蒙受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更加努力工作。1989年7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终年83岁。

郑勋(出生年不详—1943年),四川成都人,是国民革命军第73军暂编第5师少将参谋长。1943年常德会战中,郑勋所在的暂编第5师在石门与日军浴血奋战。在完成掩护第73军撤退任务后,暂编第5师于11月15日黄昏奉命撤出石门,在渡河时遭遇日军围击。师长彭士量指挥部队奋力突围,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要害,壮烈殉国,郑勋也在突围中为国捐躯。

郑开文:字炳然,1876年出生于云南通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参与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并任校长,组织云南重九起义,平定西藏叛乱,远征库伦,参加讨袁护国战争。1922年2月12日,在广西宜山遭广西自治军伏击身亡,时任靖国军滇军第一军、第四军代理军长,被授予陆军中将。

郑邦鉴(1902~ ? ),字灼南,1902年农历9月21日生于海南省乐东县利国镇老郑村。国民党陆军中将。1926年秋,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调任陆军一○○军野战补充团少校营长,升中校副团长,上校团长。1940年冬,日军侵犯福州,调任八十师少将参谋长,在前线指挥对日作战,击溃敌军,收复失地。1950年春,由港转台,派充国防部军事教导团教官组长,主持大陆入台军官训练事务。1964年春,届龄退役,退役前晋升陆军中将衔。1976年秋,辞去教职,退休闲居。安度晚年,然时常眷念在乡亲人,于1989年返乡省亲,受到乐东县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郑对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乃慷慨解囊,捐款在家乡兴建图书馆、办电,为家乡人民做了善事。

郑坡(1902-1973),别号蓉湖,浙江奉化人,少将高参。宁波甲种工业学校及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本科毕业。曾任绍兴县议会书记,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教员,上海民国商业中学体操教员。1923年在奉化开办农林公司,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1954年,接受劳动改造,于1957年元旦保外就医离开劳改农场,1973年病逝于上海。

郑卓 字曙东,湖北天门人。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4期毕业。1949年7月任湖北绥靖总司令部保安第1师少将师长,10月任暂编第8军暂编 22 师师长,12月26 日在四川金堂参加起义。

郑长海 号晓岚,天津宁河人。东北讲武堂、陆军大学第13期毕业。1938年任陆军大学教官,1945年4月任军令部第3厅2处处长,后任第 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1946 年底任保定绥靖公署第3处少将处长,1947年底任华北剿匪总部副参谋长,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

郑本安湖北鄂城人。1949年9月任湖北绥靖总司令部直属军大队大队长11 月任第3兵团少将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12月26 日在四川金堂参加起义。后任武汉市煤建公司秘书科副科长。

郑壮怀 号景山,湖南长沙人。抗战期间曾任第 36 军少将副参谋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 91 军少将参谋长,1949年9月24日在甘肃酒泉参加起义。

郑汶河 1943年任第83军66师198团团长,1946年任第43军70师210团团长,1948年任第43军70 师少将师长,1949年4月在太原战役中被俘。1975 年 12月获特赦。

郑明新 (1906~1948)号燕庭,广东五华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曾任第25 师73旅146 团团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1936年在陕甘堵截红军,抗战爆发后曾参加徐州会战,1938年任第52军2师少将参谋长,1942年任第9集团军参谋长,1943年4月任第 52军 195 师师长,1945年4月任第 52军少将副军长,1946年4月兼任军事调处执行部第 29 小组组长,1947 年兼任第 52军前进指挥所主任,在东北参加内战。

郑荫桐(1898~1983)紫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连、营长,粤汉铁路护路司令部守备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战区独立第九旅六二五团上校团长,东江守备总队副总队长,东江守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49年10月任109军154师代师长,旋于10月 10 日在广东博罗率部投诚。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广东省政协委员。

郑清泉(1899--1951) 又名范伦,四川大竹人。曾任第21军4师独立1旅1团团长,1934年参加围剿中央苏区根据地,1938年任第72军新编14师1旅少将旅长参加南浔会战,1939年1月回乡,任大竹联防处副主任,1949 年 10月任国防部挺进军第8纵队少将司令,12月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1951年 11月在四川大竹被处决,1983年12月予以平反,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郑海楼(1904--1972)少将。河北丰润人。长期在晋绥军任职,1935年任正太护路军第3旅6团营长 参加追堵长征红军 抗战期间曾任第 35 军 101 师 213 旅 426 团团长。在绥远参加抗战,1945 年任暂编第3军暂编 17 师副师长,1948 年任第 101军 273 师少将师长,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独立第 42 师师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专员。

郑继周山西翼城人。长期在晋军任职,1942年任民族革命青年军官教导团第4 期第 3总队总队长,1944年任第 43军70 师少将师长,1947 年任第 34军暂编 45 师师长,1948年10月6日在山西被俘。

郑殿起 (1907少将。辽宁沈阳人,生于年12月。东北讲武堂第7期、中央军校战术研究班第3期毕业。1936年4月任中央军校特训班第2总队总队附,7月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2支队司令部少校参谋,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44年参加远征军滇西对日反攻战,1945年1月任第 11集团军总部副言处少将处长,1948年11与月2日在沈阳投诚。后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辽宁省委祖国统一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

郑锡安(1896--1975)号子靖,河北大城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毕业。1926 年任国民联军第 12师参谋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2方面军参谋长,参加北伐,1930 年任第 26 路军总部参谋处长,1931年任第 26 路军第 25 师参谋长,1933 年任第 27 师炮兵团长,抗战爆发后任第 71 师少将参谋长,参加忻口会战,1948年任华北地区剿匪总部少将高参,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后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专员。

郑毅民 河南滑县人,生于1913年。1949 年初任宁夏兵团贺兰军少将参谋长9 月 22 日在宁夏中卫投诚。后任解放军西北军区参议,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

。。。。。。

民国时期,郑姓将军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他们大多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以无畏勇气和爱国精神,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其功绩彪炳史册 ,赢得后人敬仰。也有一些却站在人民对立面,其行径遭人唾弃。他们的不同选择,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与多元,他们的故事,也成为民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篇章。

受篇幅及资料所限,本篇文章有一些信息缺少,以及还有一些郑姓将军未能一一展现出来,望各位看官跟帖补充为感!

来源:三清邑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