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仅是微软实验室的冰冷数据,更是数亿人正在经历的认知退化现场。当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算法推荐和即时快感时,一场针对人类大脑的“慢性谋杀”正在全球上演。
金鱼的注意力能维持9秒,而2023年的人类只剩8秒!
这不仅是微软实验室的冰冷数据,更是数亿人正在经历的认知退化现场。当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算法推荐和即时快感时,一场针对人类大脑的“慢性谋杀”正在全球上演。
加州大学神经影像研究显示,和2010年数据相比较,重度短视频用户的前额叶皮层厚度减少了14%,这个掌管深度思考的区域正在萎缩。
这一结论,无疑是大脑结构变异的铁证。
麻省理工教授卡尔·纽波特警告说:“我们正在批量生产无法读完一本书的‘认知残障者’。”
卡尔教授的忧虑是非常必要的,看看现实中的数据,更是让人揪心:
据统计,各种抖音用户平均每3秒触发一次算法推荐;而微信读书数据显示,87%用户从未完整读完一本电子书;谷歌更是公布其搜索深度下降了62%(关键词长度从5.3个单词缩至2.4个)。
想一想,我们在被算法短平快地刺激的同时,丧失了多少深度思考的能力!
不仅思考能力的退化,人类记忆功能的阵地也在集体丧失!
人都是有惰性的,当你知道电子产品会替你准确记忆的时候,你是绝对不会多“浪费”脑细胞的。
但是,伦敦大学的实验却表明,依赖手机存储信息的人群,回忆正确率比主动记忆组低41%。
你的依赖,甚至是以正确率为代价的,而且是如此的不知不觉。
如果你还只知道短视频的“15秒定律”(15秒内无法吸引用户,用户就会划走),那你就真的OUT了,如今的短视频早已被“7秒钩子定律”统治:每7秒必设刺激点,精准触发大脑奖赏回路。
神经学家发现,这种刺激强度是读书的300倍!
人们看的很爽,沉溺在其中无法自拔的代价是——这种强刺激,会直接摧毁长时间注意力系统。
你发现了吗,为了迎合大家退化的大脑,微博热搜的平均阅读难度已经从初中水平降低至小学四年级水平了,而B站知识区播放量前100的视频,也超过半数选择使用“鬼畜+洗脑循环”的表达方式!
那些有深度、平和的讲述方式,受众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尼尔森2023报告显示,连续思考超过20分钟的人群占比已经不足7%。
认真想一想,你是那7%中的一员,还是93%中的一员呢?
93%的普罗大众中不乏不甘堕落者,那么该怎么自救?
想要重构大脑防火墙,找回深度思考的能力,其实不难。
杭州崇文中学推行的“周三无屏日”,帮助学生们戒掉“电子瘾”,起初只是为了保护视力,实施了半年,班级冲突下降了41%,阅读理解速度也提升了53%。
成效不可谓不显著。
于是,江苏扬州中学、曹县第一实验小学等更多学校挥师跟上,就连姚明都发声提倡在未成年人间广泛开展“息屏24小时”活动。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所以自救第一步——适当戒断“电子瘾”。
自救第二步——深度阅读。
拿起书本,静下心来,尝试深度阅读,摄入有用信息。
最不济,也要使用墨水屏设备(此处没有广告,想要自己搜[狗头]),阅读的同时调动脑细胞,深入思考。
自救第三步——训练认知肌肉。
应用番茄注意力法则,每天设立45分钟的“单任务时间”,在单任务期间,关闭所有通知,杜绝一切让大脑“开小差”的行为。
让深度思考、认知能力慢慢恢复,形成“肌肉记忆”。
当然,还可以尝试每周完成1次2000字以上的连续性协作或者每月读一本“烧脑”的著作(哲学或理论类优于小说类)。
长此以往,你不但会收获非凡的专注力、卓越的思考能力,还将收获一个不断进步的自己!
有专家说,谁能控制注意力,谁就能主宰未来20年的文明走向。
现在看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也许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终极对决,不在实验室,而是在每个人的拇指和大脑之间。而你的选择,正在决定人类未来的走向!
您觉得呢?
(小挑战:你能坚持24小时不碰任何电子产品吗?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微软注意力研究:2015年《加拿大注意力和认知研究》
加州大学神经影像数据:2021年《数字媒体与脑结构变化》
微信读书年度报告:2023年1月发布
伦敦大学记忆实验:2022年《自然·人类行为》期刊
来源:大大大大橙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