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演员李现因在社交平台分享鸟类摄影作品而反复登上热搜。#李现加入公园打鸟大爷队伍#的词条,起初只是明星个人兴趣的展示,但由于演员本身的顶流效应,迅速演变成一场兼具娱乐性和公共价值的新闻事件。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演员李现拍了几张鸟,居然惊动了生态环境部?
01
从明星爱好到公共议题
近日,演员李现因在社交平台分享鸟类摄影作品而反复登上热搜。#李现加入公园打鸟大爷队伍#的词条,起初只是明星个人兴趣的展示,但由于演员本身的顶流效应,迅速演变成一场兼具娱乐性和公共价值的新闻事件。
所谓“打鸟”,是摄影圈内对鸟类拍摄的俗称。作为一线演员,李现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社交媒体影响力。他在微博上发布的“打鸟”照片迅速获得百万级互动,带动“玉渊潭打鸟”成为热门搜索词。这种传播效果充分体现了明星效应的强大影响力。
4月4日,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发文称赞李现“不负‘花鸟使’之名”,并借机科普鸟类保护知识,使事件从单纯的娱乐新闻升级为生态保护议题。生态环境部的点赞不仅为事件赋予了权威性,还将其与生态保护这一公共议题绑定,使娱乐新闻具备了社会价值。
02
媒体如何“蹭热点”
面对李现“打鸟”这一热点事件,不同媒体采取了差异化的报道策略,反映出娱乐新闻在公共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路径。
| 借势科普
部分主流媒体并未停留在明星行为的表层报道,而是结合事件进行生态知识普及。例如,央视新闻在报道中强调“文明观鸟”的重要性,提醒公众避免使用闪光灯或过度靠近鸟类栖息地;也有不少媒体邀请鸟类专家解读城市观鸟的注意事项,使娱乐新闻具备了科普价值。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提升了内容深度,也符合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递者的责任。
“打鸟”要注意
■ 保持距离,避免干扰
观鸟及拍摄野生鸟类时应注意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大声喧哗、追逐鸟类和使用闪光灯等行为,以免对鸟类的正常活动造成干扰。
■ 抵制“诱拍”“棚拍”行为
应去观察和记录在自然环境中的鸟类,各种形式的“诱拍”和“棚拍”行为会增加鸟类意外伤亡的风险,投喂食物可能导致鸟类改变自然迁徙规律、居留习性和集群行为,威胁鸟类的生命安全。
■ 不做干扰鸟类正常繁殖的行为
不要破坏鸟巢、暴露巢址的拍摄和观察,在鸟类繁殖期要注意远离鸟巢及雏鸟所在区域,防止对鸟类繁殖行为造成严重干扰。
■ 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打鸟”
选择合适的观鸟地点,遵守公园、保护区等场所的管理规定,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禁止破坏树木、花卉等行为,不乱丢垃圾,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观鸟和拍摄鸟类时要注意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前往其他地区观鸟和拍摄时,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做一个文明礼貌的观鸟人。
| 文旅联动
李现事件还成为地方文旅部门借势营销的契机。广西、大理等地文旅官微纷纷“喊话”李现,邀请他前往当地观鸟,并推介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这种“明星+文旅”的传播模式,既利用了明星的热度,又推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形成双赢局面。
| 警惕跟风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媒体都能把握好娱乐新闻公共化的尺度。若缺乏正确引导,盲目效仿“打鸟”行为(如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可能对鸟类栖息环境造成干扰。因此,媒体在蹭热点时,需平衡流量追求与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消费或误导公众。
03
娱乐新闻的社会责任
在李现“打鸟”这一事件中,娱乐话题突破圈层,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而媒体的角色,也已经不仅限于追逐流量,而是通过议题设置和价值引导,推动娱乐新闻向深度化、公益化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公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娱乐新闻的公共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媒体在报道类似事件时,可更多结合政策导向,提升内容的社会价值。同时,行业也应建立更完善的伦理规范,避免娱乐新闻在蹭热点过程中陷入低俗化或误导性传播的陷阱。让娱乐新闻真正实现从“流量至上”到“价值优先”的转型。
校对 | 杨利
主编推荐
来源:科学怪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