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聚焦辽宋金元明清都城考古新进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7:08 1

摘要:3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中日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于江苏扬州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国都城考古新进展5:辽宋金元明清都城考古新进展”为主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的最后一次研讨会。来自11家国内科研院所和文

3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中日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于江苏扬州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国都城考古新进展5:辽宋金元明清都城考古新进展”为主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的最后一次研讨会。来自11家国内科研院所和文博机构,以及3所日本高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开幕式

3月22日上午的会议以北宋东西两京考古发现与研究为中心。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王三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副研究员石自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常钰熙先后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建华评议。

王三营的报告《北宋东京城考古新发现与里城范围新认识》重点介绍了2012年至今北宋东京城的考古发现,包括外城及顺天门遗址、州桥及汴河遗址以及景龙门遗址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北宋东京里城范围的新认识,指出金代晚期全面废弃了宋代内城城墙,在其外围扩筑了全新的子城,又为明清开封城所沿用。

石自社的报告《北宋西京洛阳城的考古工作新进展》依次介绍了郭城定鼎门、宫城应天门、明堂和天堂、宫城玄武门、九洲池园林、天津桥等遗址,重点介绍了近年新发掘的天津桥遗址,对北宋时期天津桥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制和沿革变化进行了阐述。

常钰熙的报告《北宋西京考古研究相关思考——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聚焦于都城外围空间,在考察北宋时期洛阳周边各县的基础上,对整个洛阳盆地的建置城市选址和城市形态、盆地内部水陆交通和功能分区加以观察,并由此提出了对历史时期考古开展区域综合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韩建华对前述报告作评议,认为北宋两京的考古发掘体现了考古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洛阳都市圈的研究则提供了聚焦于都城圈交通和产业流动的不同视角。此外,还深入讨论了如何在配合基本建设或大遗址保护的前提下设计都城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将考古学应用于唐宋变革这一中国历史研究与都城研究中的议题。

3月22日下午的会议围绕辽金都城和宋代扬州等地方城市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赵永军,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睿先后作报告。日本国立长野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教授久保田和男评议。

汪盈的报告《辽上京皇城西南部建筑遗址2022-2024年考古新进展》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辽上京遗址皇城南部发掘的大型建筑及其院落遗址,在明确建筑平面布局及其营建、使用的时代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上述建筑的性质以及辽上京城址的功能分区等问题。

赵永军的报告《金上京遗址考古新进展》介绍了2013年以来在金上京遗址开展的多处城墙、城门、皇城内部重要建筑的考古工作和相关收获。金上京遗址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对于探索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丁利娜的报告《金中都考古发现与研究新进展》介绍了近年来金中都外城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顺城街与城内居址等。其中,重点报告了2024年外城西南城门端礼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相关收获。

王睿的报告《从“明媚繁华”到“固若金汤”——宋代扬州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梳理介绍了包含蜀岗古代城址和蜀岗下城址在内的扬州城遗址范围内现已揭露的多处宋代城墙、水陆城门、城壕、挡水坝等遗存,重点探讨了南宋时期地处宋金、宋元对峙前线的扬州城在民族冲突与融合并存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城市形态的转变。

久保田和男教授对前述报告作评议,他认为将郊坛等礼制建筑作为都城规划的一部分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能否从考古学上证明辽上京建造都城的目的及南向建筑的意义、金上京是否实际举行了南郊仪礼、金中都外城门是否有瓮城,是否存在未利用的辽南京城墙等问题。

3月23日上午的会议围绕辽金都城和宋代扬州等地方城市展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黄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志,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吴伟先后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瑞评议。

黄信的报告《元中都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重点介绍了2022~2024年元中都考古工作的新成果,主要为元中都宫城东半部重要建筑基址相关的发掘收获,并指出元中都遗址是蒙元四都中保存最好、可完全按照学术目标全面开展考古工作的理想城址。

董新林的报告《元大都遗址考古发现和研究》在梳理元大都考古简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元大都三城相套的形制布局和现今城市遗痕,赞同元大都至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未曾变化的学术观点,并指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又一个里程碑式建筑。

王志的报告《明中都遗址近年考古的进展与收获》系统介绍了2015年以来明中都遗址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城门体系,前朝区轴线上核心宫殿的平面布局,桥梁设施和水系路网等相关遗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明中都的布局、规制、营建工艺和营建过程。

吴伟的报告《明清故宫考古新发现——故宫造办处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收获》重点介绍了故宫造办处遗址2020~2024年的发掘收获,包括现已确认的元代、明早期、明后期、清早期、清中晚期等五个时期的多处遗存,此外,报告还探讨了明清时期建筑工艺、金元时期都城遗存等问题。

刘瑞研究员在评议中表示,城址考古工作应重视城市发展过程,即应关注遗迹的历时性变化,强调将保护展示的需求纳入发掘过程规划的重要性。

3月23日下午的会议以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和辽宋至元明时期建筑构件研究为中心。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王征宇和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教授佐川正敏先后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作评议。

王征宇的报告《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新进展》汇报了近年在杭州临安城遗址开展的关于皇城、德寿宫、太庙等发掘点的考古工作新进展,探讨了南宋临安城从五代吴越国首府、北宋杭州城等地方割据政权的首府、中原王朝治理下的州城至都城的发展过程与这一过程中按照帝都模式进行的城市形态调整和创新实践。

佐川正敏的报告《辽宋西夏金元明时期花头板瓦和滴水瓦的演变与其划时代性》纵览了辽宋西夏金元明各时期不同等级花头板瓦、滴水瓦的制作工艺及纹饰,梳理了此类建筑构件的演变序列,进而探讨了建筑构件的制作工艺及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流传历程。

汪勃研究员在评议中表示,建筑构件研究方面,承载建筑美学之一的瓦件与思想文化有关,特殊纹饰和瓦件本身所象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城市形态研究方面,城池形制布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天文知识、测绘技术、精神追求,不同时期既有传承也有特色,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需用现象背后的文化体系进行释读研究。

会议闭幕式上,日本山形大学名誉教授新宫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先后对本次会议作综合评议。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谷口满作为日方项目负责人,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作总结发言。

新宫学总结了中国都城位置的变化趋势,提出中国古代都城位置呈现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摆动趋势,或与经济中心变化、民族迁徙有关。

董新林认为本次会议汇报的城址发掘工作均具有明确的学术目标且工作细度不断深入的趋势,发掘者均能意识到多学科合作的重要价值。他提出,田野发掘是城市考古研究的基础,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尝试新的研究视角,进行深化阐释。

谷口满回顾了自2020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东北学院大学亚细亚流域文化研究所携手启动并持续至今的中日学者中国都城共同研究项目开展历程和先后共五次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情况,并汇报其正在开展的中国古代都城门朝结构与相关制度的研究思考。

会议最后,由会议中方召集人董新林研究员致闭幕词,并向本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中方发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故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朱岩石先生致敬。

都城考古是中国考古乃至东亚考古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学术课题之一。辽宋金元明清时代则是现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次会议中,包括北宋东京城、北宋西京城、南宋临安城、宋代扬州城、辽上京城、金上京城、金中都、元中都、明中都、明清北京故宫等考古发掘项目的主持者或重要研究者齐聚一堂,彼此分享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并在都城文明与城市制度、建筑文化与技术传播等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讨论,为东亚地区古代都城考古和历史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深入阐释“大一统”人文思想和政治理念在古代都城方面的历史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费雪 常钰锡 党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来源:中国文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