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至21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云南昆明作为主会场迎来了一场网络安全领域的思想盛宴。在开幕式及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以下简称《框架》2.0版)的正式发布,成为本次宣传周最受瞩目的成
2025年9月15日至21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云南昆明作为主会场迎来了一场网络安全领域的思想盛宴。在开幕式及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以下简称《框架》2.0版)的正式发布,成为本次宣传周最受瞩目的成果之一。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更为全球AI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从1.0到2.0:动态演进中的治理升级
回溯至2024年9月,《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提出为我国AI治理指明了方向,同期发布的《框架》1.0版首次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构建了覆盖技术、应用、伦理的全链条治理框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大模型技术突破性进展与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数据泄露、算法偏见、深度伪造等新型风险层出不穷,全球AI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框架》2.0版的修订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由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牵头,联合30余家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和行业组织,历时一年完成全面升级。新框架创新性地引入"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将安全风险划分为基础安全、数据安全、算法安全、应用安全四大类,并进一步细化为18个二级指标和67项具体场景,实现从"静态分类"到"动态分级"的跨越。例如,针对深度伪造技术,框架首次提出"技术可溯源、内容可标识、传播可管控"的三阶防控体系,为治理AI生成内容的滥用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治理范式
《框架》2.0版的发布,彰显了我国在AI治理领域的战略主动性与国际话语权。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核心原则,既强调通过安全底座赋能技术创新,又注重以伦理规范引导技术向善。这种平衡之道在具体条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框架设立"人工智能安全创新实验室",鼓励企业开展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安全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建立算法备案与审计制度,要求高风险AI系统上线前需通过第三方伦理审查。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方案正推动全球治理格局重塑。在2025年联合国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会议上,《框架》2.0版中的"风险分级治理"理念被纳入《全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指南》草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与东盟、金砖国家等建立AI安全治理双边机制,通过共享威胁情报、联合开展攻防演练等方式,构建数字时代的命运共同体。"
三、守护创新生态:从治理框架到行动指南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实施。《框架》2.0版发布同期,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应用测试活动结果揭晓,36家企业的AI安全产品通过认证,涵盖威胁检测、数据脱敏、攻防模拟等关键领域。在政务大模型应用安全规范方面,框架明确要求所有政府AI系统必须通过"可信AI"认证,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可解释、数据使用合法合规。
企业界已迅速响应。某头部科技公司宣布将投入50亿元建设AI安全研究院,重点攻关大模型内容鉴别、模型鲁棒性增强等技术;金融机构开始试点"AI安全沙箱",在隔离环境中测试智能投顾、反欺诈等应用。这些实践印证了框架"技术治理与技术赋能并举"的前瞻性设计。
站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框架》2.0版的出台恰逢其时。它既为技术创新划定了安全边界,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公共产品。当数字文明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安全为基、创新为翼"的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让技术进步真正造福人类。
来源:时空元宇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