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SGLT2抑制剂,也被称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是近年来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它们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在肾脏保护、心衰管理等方面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
市面上常见的三种代表药物:达格列净(Forxiga)、恩格列净(Jardiance)、卡格列净(Invokana),常常让患者和部分医生在选择上感到困惑。
到底哪一种更适合你?它们有何不同?这篇文章将为你全面解析。
SGLT2抑制剂的出发点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实现降糖目的。
不同于传统的胰岛素促分泌剂或胰岛素类药物,SGLT2类药物不依赖胰岛素发挥作用,更适合胰岛功能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都是这一类药物的佼佼者。它们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被多个国际指南推荐用于慢性心衰、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但三者的临床表现、适应证、心肾保护能力等方面存在细微但关键的差异。
从机制看,三者的本质相同,但从临床研究数据上,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最早在2012年欧洲上市,国内批准较早,基础研究和临床使用经验丰富。
其在DAPA-HF研究中显示出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均可显著降低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率。
2020年,《柳叶刀》刊发其对非糖尿病心衰患者的保护数据,进一步扩展其适用范围。
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则是风头正盛的“黑马”。EMPA-REG OUTCOME研究首次让全球医学界认识到SGLT2抑制剂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潜力。
它在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方面表现突出,尤其适用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2021年发表的EMPEROR-Reduced研究也证实其在心衰患者中的疗效。
卡格列净(Canagliflozin)虽然起步稍早,但由于在早期研究中出现了截肢风险升高的信号(CANVAS研究),曾让其名声受损。
尽管后续研究(如CREDENCE)表明其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显著,但国内医生和患者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三者的核心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达格列净:心衰、肾病双优先选择,适用人群广泛
恩格列净:心血管保护最强,适合心血管高风险患者
卡格列净:肾病保护最强,但有少量不良事件需警惕
那怎么选?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风险特点、经济条件以及医保报销范围综合判断。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衰史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优先考虑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
两者在心衰保护方面均有一流的数据支持,达格列净在非糖尿病患者中也有效,适合有多种慢病的老年患者使用。
如果你是一个有明确冠心病、脑血管病史的高危患者,恩格列净是首选。其心血管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为高危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尤其是在中国,心血管并发症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原因。
而如果你的主要问题是肾功能不全,尤其是糖尿病相关肾病(DKD),并且没有外周血管病史或截肢风险,则卡格列净是不容忽视的选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类药物并非人人适用,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尿酸等指标。
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 禁忌人群:肾功能严重受损(eGFR<30 ml/min/1.73m²)、酮症酸中毒史、孕妇、哺乳期女性不建议使用。
2. 风险监控:使用初期可能出现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真菌感染、轻度脱水、低血压等副作用,需密切观察。
3. 联合用药注意:与利尿剂、RAAS抑制剂等药物合用时,应密切监测电解质与血压,避免低血压或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4. 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加饮水量,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避免高热环境下剧烈运动,防止脱水。
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这类药物的作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机核心在于阴虚燥热、肺胃燥热、肾虚失调。
SGLT2抑制剂通过利尿排糖的方式,与中医中“以泻代补”、“通阳利湿”的理念有一定契合。
中医治疗强调调和脏腑、滋阴清热,常用的中药如黄芪、知母、地黄、山药、茯苓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案,改善体虚、口渴、小便频数等症状。
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结合中医调养,才是真正的“标本兼治”。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真实数据: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统计,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40%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35%以上存在早期肾功能损害。
而SGLT2抑制剂的加入,使得这部分高危患者的治疗目标更加明确,不仅是控糖,更是“控命”。
未来,SGLT2抑制剂将可能成为基础治疗之一,而不仅仅是降糖药。
写在最后:
不管你用的是达格列净、恩格列净,还是卡格列净,真正的关键不是哪一个最好,而是哪一个最适合你。
药物只是工具,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控制、运动习惯、心理调适才是糖尿病管理的根基。做你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才是战胜慢病的利器。
叮嘱每一位正在用药或者考虑用药的朋友:
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定期复查,保持与医生良好沟通
注意饮食和体重管理
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根治糖尿病”的偏方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科学用药、规范管理,才是你健康长寿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5期
3. 《中医杂志》2022年“糖尿病合并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