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腔北调时期,北曲杂剧绝对是中国戏曲的主流。就是因为其结构严谨,格律严整,此后几百年,北曲杂剧就出现了明显的停滞,直到晚清,尽管杂剧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江南,但是其“四折一楔子”的结构都未有大变。
南腔北调时期,北曲杂剧绝对是中国戏曲的主流。就是因为其结构严谨,格律严整,此后几百年,北曲杂剧就出现了明显的停滞,直到晚清,尽管杂剧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江南,但是其“四折一楔子”的结构都未有大变。
在北曲杂剧停滞不前期间,南戏传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元末明初,在《琵琶记》的引领下,南戏传奇出现了四大剧作:《荆钗记》(作者施惠)《拜月记》(作者施惠)《白兔记》(作者施惠)《杀狗记》(作者徐仲由),呈现了欲与北曲杂剧抗衡的趋势。
由于朱明朝廷屡次兴起文字狱,文化艺术噤若寒蝉,南戏传奇入现了明显得暮气沉沉。此间,理学鸿儒、馆阁大老海南琼山人丘濬却自觉参与传奇创作,他主张“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其代表作《五伦全备记》虽然尽是程朱理学的拙劣图解,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象演示,但是却无疑提高了传奇的文化品位,扩大了传奇的影响,成为了明传奇的主要代表人物。丘濬之后,宜兴老生员邵璨在专攻杜诗之余,“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香囊”,思想上紧步丘濬后尘,其《香囊记》即为《五伦全备记》的翻版,可谓是封建礼教的集大成者。但是,邵璨用文人情趣来改造传奇的形式与语言,使之摆脱民间气息,进入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圈中。他的传奇刻意追求骈俪典雅,一味逞示文采,炫耀学问,喜用典故对句,是“以时文为南曲”的始作俑者,并成为明代骈俪派(也称文词派)的先导。
总体上看,从南戏到传奇的发展,在剧作的文学角度上,一方面是格律从自由趋于严整,另一方面是语言由本色趋于文雅。于是这种源于村坊里巷的民间艺术就逐渐上升为都市艺术以至于宫廷艺术,作家也由下层的书会才人逐步替换成文人雅士。
尽管如此,南戏传奇在表演形式上,还以民间传播为主,并不改其日益通俗化,平民化的趋势,从海盐腔到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青阳腔 ,愈益低鄙,愈益庸俗、粗糙,但是其流播范围却愈益扩大,由温州出发,到余姚,到弋阳,到昆山,到青阳,到祁阳、到池阳,期间愈益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有感于此,致仕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魏良辅在北曲艺人张野塘、南戏艺人过云适的帮助下,融合南腔北调,以昆山腔为基础于嘉靖晚期创造“水磨腔”。“水磨腔”,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同时吸收了《中州正韵》的念字规范。因水磨腔以昆山腔为基础,产生于昆山,故名昆曲、昆腔。
昆曲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在弦索腔单调的弦索、拍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昆曲产生后一直处在清唱阶段,万历昆山士子梁辰鱼以昆曲创作《浣溪纱》,艺惊四方,昆曲由此走上氍毹,成为了中国戏曲一个重要剧种。
昆曲从表演上解决了戏曲表演粗糙随意的痼疾,把明初传奇走向雅致的发展趋势作了根本上的延续,给中国戏曲表演提供了规范化、雅致化的模板,在大锣大鼓的喧嚣外,给戏曲提供了悠闲、静雅的另一番景致。
在万历皇帝的倡导下,昆曲已经产生就迅速代替了弦索腔的官方地位。明末清初,昆曲独自直面整个中国戏曲,发起了著名的花雅之争。
来源: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