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舆论风波,两点反思一定值得你看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7:18 1

摘要:最近餐饮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罗永浩和西贝的 与制菜互怼 了 —— 一条微博引爆全网讨论,从明星吐槽到企业反击,再到行业规范争议,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今天咱们就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唠唠,而且我有两点反思,跟你说说,一定看完!

最近餐饮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罗永浩和西贝的 与制菜互怼 了 —— 一条微博引爆全网讨论,从明星吐槽到企业反击,再到行业规范争议,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今天咱们就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唠唠,而且我有两点反思,跟你说说,一定看完!

一、风波乍起:一条微博炸出预制菜争议

9月10 号下午,罗永浩发了条微博,直接吐槽西贝:好久没吃,这次下飞机跟同事去吃,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不便宜,实在让人不舒服。就这么短短几句话,15 分钟内就冲上热搜,评论区瞬间吵翻 。

更热闹的是,罗永浩没就此打住。据统计,他前后发了 72 条和西贝相关的内容,细节越说越具体:羊排有隔夜重烤的味道,葱香烤鱼带着腥味,莜面汤和牛肉土豆条也像放了隔夜,连菜品温度都是温的,不是现做该有的滚烫。为了证明自己没乱说,他还公开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实锤,把 吐槽变成了证据战,热度又翻了一倍。

二、罗永浩的核心诉求:不是反预制菜,是要明明白白消费

很多人以为罗永浩是单纯反对预制菜,其实他的观点很明确:饭馆用预制菜没问题,毕竟现在很多餐饮企业都会用,但关键是要告诉消费者。不能一边打着 现做新鲜 的旗号,一边卖预制菜,这是欺骗。

他还吐槽价格问题:西贝的菜不便宜,要是现做的,这个价格能接受;但如果是预制菜,口感和成本都不一样,花高价买就不值了。他觉得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钱花在了哪里。甚至呼吁国家能出台规定,强制饭馆标注菜品是不是预制菜,让大家消费时能选得明白。

反思一、站着客观的角度分析,一家公司的产品定价,我们不能感性地认为定价高就觉得不合理,需要考虑背后对应的服务、品牌、供需关系等等,商家是有自己的定价权,你说一瓶飞天茅台酒2880贵吗?它的制造成本可能不到200元,名车、水果手机、名表还有一些高端服务比如心理咨询等都有这种现象,如果企业通过长期品牌建设或者产品定位,能够做到让消费者买单,个人认为是合理的,咱们不能什么都追求“性价比”,以后咱们的企业谁来走高端路线呢,谁来成为我们的苹果、爱马仕、法拉第?

三、西贝的应对:从 硬刚到反思,为啥没稳住口碑?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和创始人贾国龙的反应特别快,但步调有点乱,效果也打了折扣。

9月11号晚上,贾国龙先公开回应,直接否认用预制菜:罗永浩点的 13 道菜,每道都有明确的制作标准,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他还连用三个 一定,说肯定要起诉罗永浩,觉得作为公众人物,这种极端说法伤害了西贝的品牌。这种强硬态度,让不少消费者觉得 有点护短,反而站到了罗永浩这边。

更直接的影响在业绩上。贾国龙后来透露,9月10 号、11号这两天,西贝全国门店每天少卖100万,12号当天更是预计损失 200 到 300 万。直到 9 月 14 号,贾国龙才在微信群里松口,承认之前应对方式有问题,说西贝以后要透明化,向以服务透明著称的胖东来学习。但他还是没完全服软,说罗永浩是网络黑嘴,和解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西贝的问题出在节奏上:一开始太强硬,没站在消费者角度想 —— 大家关心的不是 是不是预制菜,而是 有没有被隐瞒;后来虽然做了开放后厨、承诺不好吃免单这些补救措施,但前期的硬刚已经让不少消费者心里有了芥蒂,好感度没那么容易拉回来。

9月12日中午,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也就此次舆论风波发声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望人们理性理解帮助企业改善问题走向美好、而不是不经意间的毁掉一个企业!因为做好一个企业太不容易!

反思二、个人是赞成于东来的发声,一家企业的建设是花了很多精力及资源,背后有老板以及无数员工的辛苦努力,一年给几百万的消费者提供美食服务,不能因为一条微博就要把其搞到身败名裂,可以批评提供预制菜或者价格没有满足某部分消费者的预期,但不要用网络暴力的形式去呼吁普罗大众诋毁某家公司,热点事情和流量,不能成为某个人的获取利益的利刃和流量收割机。呼吁法律法规及时落地,帮助每个企业走在健康且光明的经商大道上,大道上更多是理性对待,而非人性的黑暗及谩骂。

四、预制菜行业:国家有规范,但还有 认知差 和 乱象

这场风波也把预制菜行业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其实国家早就关注到这个领域了:2024 年 3 月,多部委联合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里面明确说,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算预制菜。

但问题在于,普通消费者对 预制菜 的理解和政策定义不一样 —— 大家觉得 不是当场做的、提前备好的 就是预制菜,这种 认知差 很容易引发误会。

除此之外,行业还有不少乱象:有些商家自己都没搞清楚 预制菜 的定义,趁消费者不懂,故意不标注;有些预制菜为了延长保质期,加了不少添加剂,口感和健康度都受影响;还有的定价混乱,明明是预制菜,却卖现做菜的价格,消费者根本分不清 值不值。

五、这事给我们的教训:消费者别踩坑,商家别侥幸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提醒我们两点:一是在外吃饭,别只看品牌和装修,多留意菜品的口感、温度,要是觉得不像现做的,可以主动问服务员;二是遇到消费问题别忍,像罗永浩这样把问题说出来,不仅是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倒逼商家改进。当然,也不用对预制菜一刀切,了解清楚再选择就好。

对餐饮企业来说,教训更深刻: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在意 透明和诚实,用不用预制菜不是关键,关键是别隐瞒。像西贝这样,一开始硬撑,反而丢了口碑、影响业绩。不如主动标注、公开流程,把透明变成优势。同时,不管用不用预制菜,菜品质量和性价比得跟上,不然就算没争议,消费者也不会一直买账。

其实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风波,不只是两个人、一家企业的事,更像预制菜行业的一次大体检。希望以后能有更明确的规范,商家更诚实,消费者能吃得明白、放心 —— 毕竟吃饭这件事,大家图的就是个安心。

• End•

欢迎留言,你我共勉。

来源:每日谈财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