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42岁的李瑶在上海一家社区银行做柜员,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枯燥却要求她整日保持微笑。早餐常是速溶咖啡配白馒头,午餐多半是同事带回的快餐。她平时很少做饭,家里的调料简单,不喜欢口味重的食物。下班回到家,总觉得身子沉,不想动,就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夏天别人
2023年,42岁的李瑶在上海一家社区银行做柜员,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枯燥却要求她整日保持微笑。早餐常是速溶咖啡配白馒头,午餐多半是同事带回的快餐。她平时很少做饭,家里的调料简单,不喜欢口味重的食物。下班回到家,总觉得身子沉,不想动,就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夏天别人穿短袖时,她却习惯搭条薄披肩,理由是怕空调风。最近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犯困,周末常能一觉睡到中午,自认为身体一直很健康,却殊不知已经忽视了身体里不停发出来的警报...
2023年5月23日,李瑶刚把鞋脱下坐在沙发上,就感觉胸口有种闷胀感,像压了一口气下不去。她靠在靠垫上,喉咙里发出短促的呼吸声,每吸一口气都不够用,气息卡在胸骨后,反复几次后整个人越发疲乏。她努力睁开眼睛,却觉得眼皮肿胀得厉害,好像要把视线压成一条缝。李瑶揉了揉眼睛,但仍然无济于事,反而感觉到自己的手指冰凉。家里开着空调,但她的冷却像从体内渗出来,伴着阵阵倦意,连坐直的力气都在一点点流失。
李瑶扶着沙发边想站起来,去厨房给丈夫帮忙,可刚一发力,头顶立刻涌上一阵眩晕,眼前的光像被水雾蒙住,四周声响都模糊了。胸口的闷感越发沉重,呼吸短促,肩膀被迫耸起,像要拼命扩大吸气的范围。冷汗自额角渗出,顺着颈侧滑进衣领,身体却依旧冰冷。她开口说自己马上来,但连说话的声音也低沉沙哑。喉咙像被什么堵着,连呼吸都变成断断续续的喘息声。丈夫只说了句马上好,随后让李瑶去餐桌等着就行。
坐回餐桌时,她甚至拿不起筷子。手指僵直,夹紧的动作做不到,勺子在手里几次滑落。她艰难咽下一口米饭,喉咙顿时被梗住,咽下去带着撕裂般的痛感,胸口也随之抽紧。眼皮越来越沉,眼神逐渐涣散,像是意识一点点往后退。她想深吸气缓过来,却发现喉咙几乎合不上气道,只能发出急促短浅的声响。呼吸越来越弱,胸口像塌陷一样压迫着,她的身体无力地靠在椅背上,眼前的景象逐渐暗下来。丈夫此时发现了李瑶的异样,但无论如何呼唤摇晃,李瑶都没了动静和回应,丈夫见状连忙拨打了急救电话。
急诊室里,李瑶被推上病床时已面色苍白,语声低弱。护士记录:体温35.6℃,血压92/58 mmHg,心率每分钟48次,呼吸浅快。查血常规: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02 g/L。血生化提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轻度升高,血糖偏低。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TSH 36.2 mIU/L(↑),FT4 5.1 p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低电压,胸片无急性病变。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医生初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存在低代谢危象的倾向,立即予以吸氧、保暖及甲状腺素静脉补充,同时监测心电与血压。
病情稍稳定后,医生来到床边,语气温和却带着严肃:“李女士,这次发作说明您的甲状腺功能下降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程度。长期代谢减慢,会引起怕冷、乏力、水肿,严重时甚至影响心脏。接下来您需要长期、规律地服用优甲乐,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药物。每天清晨空腹,用温水送服,不要和牛奶、豆浆或含钙铁的保健品同服,以免影响吸收。剂量我们会根据您的复查结果调整,一般需要终身坚持。饮食上不必过度忌口,保持均衡即可,不要长期使用无碘盐。作息尽量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来做甲功复查,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出院后,李瑶开始严格遵循医嘱。每天清晨六点半闹钟一响,她会先把优甲乐用温水送下,再过半小时才吃早餐。她把原本习惯的速溶咖啡换成了清淡的粥和鸡蛋,不再刻意追求无碘盐,反而专门买了含碘的食盐。下班回家后,她尽量不再窝在沙发上,改成在小区里走上二十分钟。睡前,她会把第二天的药片提前放好,提醒自己绝不能漏服。为了避免再出意外,她把饮食、睡眠和用药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天都勾掉完成的一项,生怕再有差池。长此以往,李瑶渐渐感觉自己的身体没有以前那么疲惫,做什么事情都有力气了。
三个月后复查,李瑶的检查结果显示:TSH降至5.2 mIU/L,FT4升至12.4 pmol/L,血脂较前有所下降,心电图恢复为窦性心律。医生看着化验单,语气肯定:“说明药物起效了,继续保持现在的剂量。”他叮嘱李瑶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放松,优甲乐必须坚持终身,剂量仍需根据每次复查调整。李瑶点点头,一阵安然,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是此时没有人发现,李瑶的身体里已经悄然埋下了隐患...
2024年6月12日傍晚,李瑶弯腰去端碗,胸口突然被一股钝痛压住,像瞬间被人重重按住。她的动作停在半空,碗几乎要滑落。直起身时,那股痛感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顺着左肩往下扩散。李瑶下意识捂住心口,呼吸急促,额头冒出细汗。丈夫注意到她脸色发白,急问怎么了,她勉强挤出一句:“胸口……不对劲。”声音细弱,如同被一股力量死死压着胸口一般。她踉跄着挪到沙发边坐下,眉头紧皱,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几分钟后,胸口的压迫感急剧加重,李瑶再也坐不住,整个人弯成一团。疼痛像从心脏深处一寸寸往外扩散,带着撕裂般的灼烧感,每一下心跳都在加剧折磨。她用力抓住沙发边,手指却抖得厉害,指节发白,汗水从掌心滴落。李瑶尝试深吸气,胸口却像被铁环箍紧,气流硬生生卡在喉咙,吸得越深痛得越厉害。左臂沉得几乎抬不起来,整条手臂麻木得不像自己的。她心里一阵恐惧,眼神发直,嘴里只能溢出断续的呻吟声,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
李瑶的身体很快失去了支撑,仿佛被一股力量拉扯着,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疼痛没有间断,反而一波强过一波,从胸口蔓延到颈部和背脊。她的呼吸被痛意撕裂,喉咙发出粗重的嘶哑声,胸腔起伏紊乱。她想伸手去抓丈夫的衣袖,却发现手指僵硬无力,只能徒劳地在空中颤抖。视线一阵阵模糊,灯光像被抽走颜色,眼角渗出泪水,混着冷汗滑落。心口传来的疼痛已不再是单纯的压迫,而是一种撕开般的剧烈,她几乎能感到心脏在挣扎。她张嘴想呼救,却只能吐出破碎的气息,最后整个人瘫软下去,呼吸急促而浅短。丈夫早已脸色惨白,反应过来的时候,对着电话说话的声音都变得颤抖不堪。
急救车送到医院时,李瑶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接诊时体温35.8℃,血压80/50 mmHg,心率每分钟132次,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糙。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00 g/L。动脉血气分析示乳酸升高,pH 7.28。血生化检查:肌钙蛋白I 5.8 ng/mL(↑),CK-MB 42 U/L(↑),血糖偏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高。心电图显示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仅40%。医生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结果最终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立即启动急诊心梗救治流程。
急诊溶栓与扩血管药物迅速推注,李瑶被转入抢救室。监护仪上心率持续在130次/分以上,血压难以维持在90/60 mmHg,间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医生立即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升压药支持,同时建立静脉泵入多巴胺。短暂恢复后,李瑶再次出现大面积胸痛,心电图显示广泛ST段抬高,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到82%。气管插管随即完成,呼吸机接管,但循环仍难以稳定。
半小时后,李瑶心率骤降,出现心室颤动。心肺复苏立即展开,连续电除颤三次,仍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再次抽血提示肌钙蛋白迅速飙升,乳酸持续累积。医生反复抢救四十分钟后,心电监护呈直线,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李瑶最终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
医生宣布消息的那一刻,走廊里一瞬间安静下来,连走廊尽头输液滴落的声音都显得刺耳。李瑶的丈夫整个人僵直在原地,手里的外套滑落在地都没有弯腰去捡。女儿呆呆盯着医生,眼神空洞,嘴唇颤抖,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空气沉闷得像堵住了所有人的喉咙,几秒钟的静止让时间仿佛停住。
丈夫终于哑声开口,语气夹杂着不可置信:“怎么会这样?她的药每天早上六点半按时吃,都是我盯着的。复查结果不是说快正常了吗?平时她连咖啡都戒掉了,买菜时专挑低盐清淡的。就连下班再累,也会去小区走两圈,怕自己太懒了落下病根。她连日记本都记得清清楚楚,漏一片药都要标出来,怎么还会突然心梗?”他的手指紧紧揪着衣角,眼里全然是恐惧。
女儿忍不住冲上前,声音颤抖:“我妈才四十二岁啊,她不是老人。为了病,她什么都改了,早点睡、不熬夜,连速溶咖啡都一口不碰。她明明那么小心,为什么还是走到这一步?你们不是说优甲乐能控制吗?她明明按时吃的!”说到最后,她的声音彻底哽住,整个人背靠在冰冷的墙上慢慢坐下,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手捂着脸,抽泣声在走廊里回荡。
抢救宣告结束后,医生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再次把病例和复查单翻看了一遍。他逐条核对李瑶的用药记录,确认优甲乐剂量符合标准,也没有漏服的迹象;饮食习惯在病历里都有详细备注,基本清淡,未见高脂饮食过量的情况;血脂、甲功的近期化验单也显示在可接受范围内。医生反复比对,依旧找不出心梗突发的直接诱因,眉头始终紧锁。
他转而走到走廊,耐心询问家属,想从生活细节里找到新的线索:“最近有没有突然停过药?有没有和其他保健品或药物一起吃?有没有过度劳累、长途出差?夜里有没有突发不适但没说?”丈夫抹着眼睛,连连摇头,说每天清晨都是他监督服药,李瑶甚至还会提前放好第二天的药片;饮食上连咖啡都戒掉了,几乎没再碰;下班后就回家,很少应酬,更没有夜班或长途出行。女儿也补充,她看过母亲的本子,饮食、睡眠、用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根本挑不出纰漏。医生听完一一记录,但仍没有得到新的答案。
沉默在走廊蔓延开来。丈夫声音逐渐颤抖:“她明明那么谨慎,每一步都照做,连调料都特意换成了含碘盐。为什么还会这样?”他的质问里带着慌乱与无力。女儿终于再也压不住情绪,眼泪转眼便流了下来:“我妈真的很努力在活下去,她什么都改了,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声音在走廊回荡,却久久没有人能接话。
病例被收起后,医生仍不死心,他把所有复查单据、用药记录和影像资料再次翻阅,甚至调取了急诊时的血气和生化曲线。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没有能解释李瑶骤然心梗的确切诱因。连同家属反复确认的生活细节,都与风险控制相符。医生长时间沉默,深知已到自身能力的边界。为了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他决定将病例整理成完整材料,连同病程记录和家属口述细节,一并提交给上级专家。
周教授是知名的心内科专家,长期专注于急性心梗与复杂冠脉病变的诊治,在冠脉介入和心脏电生理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诊断风格一贯细致入微,不满足于表面解释,常能从不起眼的细节里捕捉到病情走向的关键。当病例送至他案头时,周教授反复研读了化验单与病程记录,神情凝重。他很快意识到,这个病例不能只靠纸面分析就下结论,或许在日常生活细节里还隐藏着被忽略的关键。他沉思片刻,随即决定亲自面见李瑶的家属,从作息、饮食到用药一一追问,寻找那些可能被遗漏的蛛丝马迹。
两天后,周教授在医院会客室见到了李瑶的丈夫和女儿。他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耐心安抚几句,语气平和:“你们辛苦了,先坐下,慢慢说。”待情绪稍微稳定后,他才翻开随身带来的病例资料,轻声引导话题:“我想再详细了解一下她的生活习惯,可能有些细节我们还没注意到。”
他先问作息。丈夫回答,李瑶每天六点半起床,服药后才吃早餐,晚上基本十点前就睡,从不熬夜。女儿补充,母亲偶尔觉得疲乏,但仍坚持晚饭后到小区散步二十分钟。周教授边听边记,不时点头。随后他转到饮食,逐一追问:三餐是否规律?是否戒掉咖啡和浓茶?是否吃含碘盐?丈夫肯定地说,她把咖啡、零食全都戒掉,饮食清淡简单。周教授翻看记录,仍未见异常。
最后,他追问到用药和补充剂:“优甲乐有没有忘记?是否和牛奶、豆浆一类食物一起吃?有没有额外用过保健品或偏方?”女儿坚定地摇头,说母亲每天按时空腹吃药,从不用牛奶送服,更没乱吃别的东西。周教授沉默片刻,低头再看病例,眉头微蹙。房间里一时间静了下来,只剩下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的声音。他的神情愈发凝重,意识到眼下仍没有找到能解释心梗骤发的诱因。
周教授翻阅完所有常规记录后,抬起头,目光落在丈夫身上,语气放缓:“你们平时有没有帮她留一些生活记录?比如买菜单子、备忘录,或者手机里的相册?”丈夫愣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李瑶的手机,翻到最近的照片递过去。周教授翻看时,神情一直平静,直到看到几张李瑶服药的照片才微微一顿。周教授顿时脸色一沉,眼神锐利起来,悄然叹了口气。丈夫见状不免开口询问:“周教授,这和我妻子的病有关系吗?”
周教授没有隐瞒,而是当即语气沉重地开口:“这正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啊。临床上仍然有很多患者和李瑶一样,觉得优甲乐安全性高,就只需要按时定量服药就会万无一失。但你们不知道优甲乐在服用过程中,如果忽略了3个关键的服药细节,不仅会造成药物效果下降,甚至会诱发心梗等生命危险!然而更遗憾的是,如今还是有许多患者对此并不知情。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对待,不要让优甲乐从治疗甲减的良药变成催命的毒药啊!”
周教授在了解李瑶的服药细节后,最终找到了李瑶发病的真正诱因。李瑶因甲状腺功能减退接受诊断,自此开始规律服用优甲乐。她对自己一向要求严格,常常在门诊上告诉医生自己很配合,甚至在家中还做了服药提醒表格。家人也认为她的自律足以保证病情稳定。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清晨,她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医。虽然抢救一度成功,但病程的发展仍令人唏嘘。追溯整个过程,真正的风险并非源于药物本身,而是李瑶在日常中忽略的几个细微环节。
她的第一个疏忽出现在服药时机上。李瑶几乎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吃药,但因为赶着上班,经常几分钟后就吃早餐。优甲乐作为左旋甲状腺素钠片,要求空腹服用,并需间隔至少三十分钟才能进食,否则吸收率会明显下降。李瑶缩短间隔的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却直接导致药物血药浓度波动,甲功指标随之起伏。她常觉得自己有时精神不错,有时又格外疲倦,却未把这些波动与服药方式联系起来。心脏在这种不稳定的代谢环境下逐渐承受额外负荷,危险在不知不觉中积累。
另一个隐蔽的细节在饮水方式上。李瑶为了养胃,有时会用牛奶或豆浆送药。她并不知道,钙离子及植物蛋白会与药物发生结合,显著降低吸收率。结果就是,即便她坚持每天按时服药,真正进入体内并被利用的药量远不足以满足需要。代谢迟缓、血脂升高,这些潜在风险在日常里悄然堆积。李瑶常安慰自己已经戒了高盐高油,没什么问题。然而在心血管层面,药物和饮食的干扰正暗暗影响血管内皮,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复查的间隔同样存在问题。医生建议三个月一次的甲功和血脂监测,李瑶一开始很配合。但随着症状减轻,她逐渐把复查拖到半年一次,甚至更久。她以为没不舒服就代表稳定,结果关键时期的药量调整被延误。甲功控制并非一成不变,环境、饮食甚至体重变化都可能影响需求。李瑶的药物剂量始终停留在初始水平,没有随身体的真实状态修正。长期在过量与不足的摆动中,心血管系统受到反复冲击,直到有一天在最薄弱的点上崩溃。
饮食上的另一处细节同样让人意外。李瑶严格控制碘盐,坚信越少越安全。实际上,优甲乐补充的是甲状腺激素,并非完全隔绝碘。长时间低碘饮食让她的内分泌状态进一步紊乱,药物剂量与身体需求间形成矛盾。她没有察觉,依旧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可在心脏层面,这意味着额外的代谢不平衡。血液循环在看似稳定的表象下不断承受压力,心肌供血逐渐处于临界状态。
生活方式的问题更直接。李瑶长期在办公室伏案,回家后又常常一坐几个小时。她虽然每天坚持在小区散步二十分钟,但这种轻度活动不足以抵消久坐带来的损害。甲减患者代谢慢,本就需要更多运动来改善血液循环。她忽视了这一点,血管内皮在慢性缺乏运动中逐渐受损。检查单上血脂反复偏高,其实已经提示危险正在逼近。然而血管里的斑块不会给太多改正的机会。
最危险的,来自她偶尔的自我加药。李瑶在某些日子感到格外乏力,就认为药效不够,私下多吞半片。优甲乐的剂量需要精准控制,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短期加量让心脏代谢需求突然升高,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过量和不足反复交替,就像反复拉扯一根脆弱的绳索。最终,心脏在一次极端的波动下失去平衡,急性心梗悄然来临。
回顾整个病例,李瑶几乎满足了依从性好的所有标准:按时服药、规律生活、坚持复查。但正是几个看似微小、不起眼的习惯,把她推向危险的边缘。这提醒所有正在服药的患者,安全从来不是机械的按时吃药,而是理解药物特性,严格执行每一个细节。服药前的饮食间隔、送药的液体选择、复查的频率、饮食中的碘摄入、运动量的保障,甚至是否擅自调整剂量,这些细节都可能决定药物究竟是护身符,还是隐患的开关。
李瑶的经历是一个清晰的警示:优甲乐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忽略细节。对患者而言,科学的生活方式、规律的随访、对药物特性的充分了解,才是保证长期安全的关键。医生的叮嘱并非形式,每一条都对应着潜在的风险点。希望更多人能从她的故事里得到启示,把细节真正落实在日常,不要让一味的自律变成表面功夫。只有当药物和生活习惯真正契合,治疗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疾病的风险才可能被牢牢压住。
资料来源:
[1]王鑫,杨景舒,徐灏文,等. 三种中成药联合优甲乐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网状Meta分析[J].现代医学,2025,53(05):750-760.
[2]赵天宇. 服用优甲乐的注意事项[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5,(04):27-28.
[3]陈智心.到了冬天,优甲乐就“失效”?大概是你不太了解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12-25(011). DOI:10.38281/n.cnki.nyyys.2024.003089.
(《回顾:上海女子心梗走了,医生:吃优甲乐治甲减,没注意关键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