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西贝被卷入预制菜争议的漩涡中心,闹得沸沸扬扬。9月15日,有消息称北京市监局已关注到西贝预制菜争议,正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这一官方动态,瞬间让本就热度居高不下的西贝预制菜事件,再次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最近,西贝被卷入预制菜争议的漩涡中心,闹得沸沸扬扬。9月15日,有消息称北京市监局已关注到西贝预制菜争议,正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这一官方动态,瞬间让本就热度居高不下的西贝预制菜事件,再次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吐槽。他直言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此言论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也将西贝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罗永浩的质疑,西贝方面一开始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西贝客服称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是“现场手搓的”,炒菜也都是新鲜蔬菜到店后现场炒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更是亲自下场,强调“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坚称“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还开放全国门店后厨给消费者和媒体参观。
可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让西贝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媒体和探店者进入后厨直播后,各种问题接连被曝光。肉夹馍的馍块与肉都放在冷柜中,切配炒制后出餐,厨师还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有网友在直播视频中发现,西贝后厨员工用漏勺在下水道捞残渣,这无疑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更离谱的是,西贝号称卖出1100万份的儿童餐里,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其中西兰花保质期长达两年,被网友戏称“西兰花的年龄比孩子都大” 。这些现象表明,西贝所谓的“无预制菜”说法,与消费者在后厨看到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
其实,公众对预制菜本身并非完全排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预制菜凭借方便快捷、出餐迅速等特点,满足了很多人的就餐需求,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消费者在意的是知情权和选择权。大家希望在点菜时,能清楚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现做的美味,还是预制加热的成品,从而根据价格、口味偏好等因素做出选择 。而西贝此前否认使用预制菜的做法,无疑让消费者感觉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了侵犯。
从法律角度看,预制菜的定义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有明确规定。但这个官方定义与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在消费者心中,只要经过了标准化、工业化的预处理,就会被归为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也是导致此次争议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次北京市监局介入调查,对西贝和整个预制菜行业都有着深远影响。对西贝来说,如果最终被查实存在违规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必然会面临相应的处罚,这不仅会影响其品牌声誉和市场份额,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其信任危机 。而对于整个预制菜行业而言,这或许是一次规范发展的契机。监管部门的关注和介入,将促使行业进一步完善标准,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和透明度,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
在这场预制菜争议中,我们期待西贝能诚恳面对问题,积极整改,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也希望预制菜行业能以此为戒,加强自律,规范经营,共同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毕竟,只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企业和行业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