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初诊分期偏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基线水平偏高,预后更差,因此亟需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作为关键疗效指标,PSA的下降速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虽然近年来多个新型内分泌治疗(NHT)药物的问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瑞维鲁胺治疗基线PSA极高mHSPC患者病例分享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初诊分期偏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基线水平偏高,预后更差,因此亟需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作为关键疗效指标,PSA的下降速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虽然近年来多个新型内分泌治疗(NHT)药物的问世,为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对于基线PSA水平极高的患者,仍面临治疗的难点与挑战,包括PSA的控制深度和持久性。
瑞维鲁胺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其III期注册临床CHART研究[1]已证实其对于临床最难攻克的“高瘤负荷mHSPC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别是瑞维鲁胺在入组患者基线PSA水平更高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不逊色于其他同类药物III期临床研究的“PSA强效速降”。但是在我国真实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的基线PSA水平远高于临床研究的纳入范围,而对于这类患者的PSA控制深度应达到何种“理想水平”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既往的文章中,我们曾报道过瑞维鲁胺治疗PSA>5000ng/mL合并脑转移mHSPC患者的真实世界临床应用病例,收到了较好的反响。本期文章,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金百冶教授和傅广候教授分享一例瑞维鲁胺治疗基线PSA>2000ng/mL的mHSPC患者,最终实现PSA不可测及(<0.008ng/mL)并持久维持在低水平的诊疗经历,希望给到各位临床医生更多的治疗信心。
瑞维鲁胺治疗基线PSA水平极高
mHSPC患者病例分享
患者基本信息:男,76岁
主诉:体检发现PSA升高一周余(2024年2月21日)
现病史:患者一周余前体检发现PSA升高,TPSA:2129.78ng/mL,B超提示前列腺增生,无排尿困难,无尿痛,无血尿,无畏寒发热等不适。
影像学检查
CT平扫+增强(2024年2月22日):前列腺移行带增大伴异常强化,盆腔右侧壁和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提示前列腺癌伴淋巴结转移。
图1 CT检查(2024年2月22日)
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2024年2月24日):(左侧)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3+3=6分,分级分组1组,1/6),(右侧)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3=7分,分级分组3组,6/6)。
图2 病理检查(2024年2月24日)
PSMA-PET检查(2024年3月6日):确诊前列腺癌;前列腺形态饱满,18F-PSMA摄取不均匀增高,右侧明显,考虑前列腺癌;左侧锁骨区、双侧膈肌脚深面、后腹膜腹主动脉旁、髂血管分叉处、右侧髂血管旁、双侧盆壁见数枚增大淋巴结影伴18F-PSMA摄取增高,考虑多发淋巴结转移灶;扫描区骨骼(双侧多根肋骨、胸2椎体、胸8-11椎体、双侧髂骨、左侧耻骨、左侧股骨大转子)骨质密度稍增高影,18F-PSMA摄取增高,考虑多发骨转移灶;余全身(包括脑)PET显像未见摄取明显异常增高灶。
图3 PSMA-PET检查(2024年3月6日)
临床诊断: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
治疗方案:
2024-03-12开始给予瑞维鲁胺+ ADT(亮丙瑞林)治疗至今
2024-07-30加以地舒单抗治疗骨转移
2024-11-19暂停地舒单抗治疗
复查
全身骨显像(2024年9月24日):胸6椎体、左髋臼骨质代谢局灶性略活跃,余骨骼未见明显骨质代谢异常活跃灶,建议结合临床定期复查。
CT平扫+增强(2025年2月17日):对比2024年2月22日CT,原前列腺病灶显示欠清,盆腔右侧壁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缩小、部分未见,请结合临床及MRI检查。
图4 治疗后CT(2025年2月17日)
复查:TPSA持续<0.008ng/mL,肝肾功能正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维持瑞维鲁胺+ADT治疗。
PSA和睾酮水平变化曲线:
图5 睾酮和PSA水平变化
病例总结
本例mHSPC患者基线TPSA高达2129.78ng/mL,在接受瑞维鲁胺+ADT治疗后,PSA及睾酮水平均在短期内实现“强效速降”,并达到PSA不可测及水平(<0.008ng/mL),稳定维持至今。影像学复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事件,患者依从性良好,目前仍在积极随访治疗中,病情稳定。
专家点评
本例患者初诊时基线PSA已处于极高水平(>2000ng/mL),且伴多发淋巴结及骨转移,属于预后较差的高瘤负荷mHSPC患者。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难点和挑战是如何快速将患者的PSA深度控制在一个“理想水平”,并尽可能的延长治疗时间来延缓疾病进展,所以我们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会更偏向于降PSA效果更有优势,并且就目前患者的身体状况而言,不良反应更小、能耐受的药物。
瑞维鲁胺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型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对于PSA的“强效速降”能力临床一直有目共睹,而且整体安全耐受性较好。因此经过临床综合考量,最终为患者选择了瑞维鲁胺+ADT治疗。令人惊喜的是,患者在接受瑞维鲁胺治疗一段时间后,不仅PSA实现了预期的“强效速降”效果,而且还在持续降至更低水平,最终稳定维持在<0.008ng/mL,并且影像学复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实现了远超预期的治疗效果。
本例患者的成功治疗案例,也极大地强化了我们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瑞维鲁胺的信心,目前瑞维鲁胺也是在积极纳入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对于mHSPC患者的优先治疗推荐中。我们相信,随着瑞维鲁胺日益成熟的临床应用、更多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瑞维鲁胺有望为更多的前列腺癌患者带来切实的生存获益,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治疗决策支持。
病例点评专家
金百冶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膀胱肿瘤创新诊治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肾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泌尿外科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委员
病例提供专家
傅广候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膀胱肿瘤创新诊治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肾癌专委会常委、华东区组长、秘书
浙江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秘书、青委会副主委、肿瘤学组委员
浙江省药学会泌尿外科药械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泌尿系统肿瘤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放射性粒子治疗专委会委员
美国南加州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擅长泌尿系统肿瘤等微创手术(机器人主刀医生)与全程管理治疗,承担及主参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专利一项。曾两次荣获浙江大学医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参考文献:
[1] Gu W, Han W, Luo H, et al. Rezvilutamide versus bicalutamide in combination with 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gh-volume, 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CHART):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2; 23(10): 1249-1260.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