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冲来的剧种:黄梅戏如何从湖北“逃荒”到安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1 21:02 3

摘要: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答道:“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

> 一段水灾逃荒史,半部黄梅戏发展史

“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观看黄梅戏后,发出这样一个疑问。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答道:“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

数月后,毛主席在合肥再次提出类似问题:“湖北有个黄梅县,为什么黄梅戏出在安徽?”这一次的问法已经从“到安徽去了”变成了“出在安徽”。

这段历史公案,引出了中国戏曲史上一段有趣的迁徙故事——一个大水“冲”来的剧种,如何在他乡开花结果。

水灾逃荒:黄梅调顺江而下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后,湖北黄梅县一带不断发生旱涝灾害,部分灾民逃到安庆附近各县,以“道情筒”、“金钱板”和“打连厢”等形式演唱“采茶调”谋生。

这些灾民不会想到,他们乞讨时的吟唱,最终会孕育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一百零三次,其中大水灾有六十五次,平均六年有一次大的灾害。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落地安庆:采茶调变身黄梅戏

黄梅调之所以能在安庆扎根发芽,得益于安庆肥沃的文化土壤。时值徽班鼎盛,艺人大批外流,黄梅调遂借鉴徽剧,逐步代替假面俳优之戏,形成角色,演出也由广场走向舞台。

道光以后,黄梅调广泛流行在以怀宁县城(今安庆城区)为中心的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职业班社,与徽班同台合演,吸收徽班表演艺术和安庆一带民歌的艺术营养,又受安庆地方语言、声调影响,形成具有安庆特色的地方剧种。因此,它又被称为“怀腔”、“府调”。

名字的嬗变:从采茶调到黄梅戏

这个剧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过多种称呼:采茶调、花鼓戏、茶篮戏、二高腔,还曾以“皖剧”、“徽剧”相称。直到1953年才正式命名为“黄梅戏”。

“黄梅戏”之称则始见于1952年11月15日《大公报》。

灾荒说疑云:争论与考证

“大水冲来黄梅戏”的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也引起了诸多质疑。学者王秋贵经过考证后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从地理形势看,黄梅县位居长江上游,宿松县处于下游。以湖泊等水域论,宿松境内的水域面积是黄梅的数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黄梅人逃水荒,应该向高处走,而不太可能反而往下游跑到灾情更重的宿松县去。

从历史记录看,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97年间,黄梅县受灾28次,而宿松县受灾36次,反而更多。而且黄梅县有7次丰收记录,宿松县则无此类“祥”记录,说明黄梅县的年成总体上比宿松县好。

这些考证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一种艺术的传播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

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同源异流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湖北黄梅县本地也有自己的地方戏——黄梅采茶戏,它与安徽黄梅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黄梅采茶戏原叫“哦呵腔”,其唱腔高亢昂扬,气派豪放。道白在小戏中多用黄梅土语,演唱大本时所用的语言近乎汉白。而安徽黄梅戏则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

1956年,宿松县和平剧团赴湖北黄梅演出,首次将安徽的黄梅戏带到了湖北黄梅县,在当地群众中引起轰动。同年,黄梅县新生采茶剧团改编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开始唱安徽的黄梅戏。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回流现象!

走向全国:从草台到舞台

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历程可谓艰辛。民国十五年(1926年),职业性班社进入安庆城内小茶楼演出,受到欢迎,但随即遭当局明令禁演,被迫几进几出安庆城。

30年代,黄梅戏艺人丁永泉、蔡天赐、程积善、桂椿柏等分别组班在安庆新舞台等处演出,阵容日渐扩大。此后,黄梅戏两度赴沪,受评剧、沪剧、越剧影响,以及京(剧)黄(梅戏)同台演出,个别班社使用京胡和京二胡托腔,学习京剧化妆方法,艺术上有很大改进。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创建。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的出现,让黄梅戏通过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等作品轰动全国,享誉海内外。

文化遗产:鄂皖共有的瑰宝

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市共同拥有黄梅戏这一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官方认可了黄梅戏在鄂皖两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今天的黄梅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域性剧种,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正如黄梅戏经典唱词所说:“你耕田来我织布”,鄂皖两地的共同孕育,才有了黄梅戏的百年传奇。

结尾钩子

下次当你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优美唱腔时,是否会想起这段大水“冲”出来的文化迁徙史?或许一方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固守原地,而是在流动与融合中茁壮成长——这难道不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吗?

你是否还知道其他因人口迁徙而传播发展的艺术形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来源:哲学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