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他一句话能影响无数人对胖东来的信任。这次 “退堂鼓”,到底是商场老炮的理性避险,还是关键时刻的临阵怯弱?答案或许比想象的更复杂。
零售圈的 “实在人” 于东来,最近的操作让人看不懂。
前几天还公开为西贝 “站台”,说它是 “放心吃饭的地方”,转头就删了动态,连账号都设成了私密。
一边是多年攒下的 “良心企业家” 口碑,一边是突然的 “隐身”,这反差里藏着什么?
是怕西贝的舆论漩涡溅到胖东来,急着止损?还是被网友的质疑呛到,选择回避?
要知道,他一句话能影响无数人对胖东来的信任。这次 “退堂鼓”,到底是商场老炮的理性避险,还是关键时刻的临阵怯弱?答案或许比想象的更复杂。
或许有人会说,于东来作为零售行业的“良心代表”,公开力挺西贝后又紧急“隐身”,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显得缺乏担当。
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质疑忽略了商业决策的复杂性。尤其是当创始人个人IP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的情况下。
从商业伦理角度看,于东来的“急刹车”并非怯懦。
胖东来以“透明经营”为核心标签,大到公示每日销售额(单日最高达7180万元),小到标注商品0.06%的毛利率,这种极致透明是他建立起消费者信任纽带的基础。
市场调研显示,72%的胖东来消费者将“信任于东来”列为选择该品牌的重要原因,这意味着他的任何言论失误都可能直接冲击企业根基。
当西贝后厨被曝光使用冷冻西兰花、腌制冷冻鱼,于东来那句“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瞬间成为舆论靶心,此时的沉默恰是对品牌信任的守护而非逃避。
另一种声音可能质疑:这种“遇争议就隐身”的模式会损害企业家公信力。
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体现了风险管控的进化。
相较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官司一定要打”的情绪化回应,预计导致单日营业额损失超200-300万元的情况,于东来的删除动态、关闭账号更像是精准止损。
他并非首次采用这种策略:2023年超市价格争议中隐藏相关动态,去年直播中回避评价竞争对手,这种一致性操作似乎把可预期的风险隔离起来,看起来要比反复辩解更能稳定公众信心。
有人可能会进一步追问:企业家是否应该为行业仗义执言?“信良记”董事长李剑就公开叫板罗永浩,悬赏20万元征集无冷冻原料餐厅,即便承认“可能引火上身”也坚持发声。
这种对比似乎让于东来的沉默显得消极。但需注意的是,胖东来与西贝无直接供应链合作,其表态更多源于私人情谊,而非基于充分验证的行业观察。
当企业与消费者对预制菜定义存在认知差异,于东来的最佳选择恰恰是退出争议漩涡,避免私人关系被解读为利益站台。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公众对企业家角色严格的期待:既希望他们敢说真话,又要求永远“正确”。
这种矛盾在食品安全领域尤为突出。罗永浩与西贝的核心分歧,本质是消费者认知与行业标准的错位。
公众眼中的“预制菜”是“隔夜复热”的代名词,而企业援引的标准却将中央厨房预处理排除在外。
于东来的早期力挺或许低估了这种认知鸿沟,而后期隐身则是对这种复杂性的修正。
从企业管理视角看,这场风波揭示了创始人IP运营的边界问题。
比如胖东来2025 年 1-2 月低人员流失率 0.33%”, 2024 年整体流失率 2.01%。印证了内部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很大程度依赖于于东来的“实在人设”。
但人设不是铠甲,当西贝直播间的冷冻鸡翅、预制牛肉酱等细节曝光后,公众自然会联想“放心”二字是否适用于胖东来的品控标准。
此时关闭账号本质上是在个人言论自由与企业品牌安全间划红线,这种清醒认知比盲目坚持“仗义执言”更具商业智慧。
归根结底,于东来的选择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的商业生存法则:发声已成为高风险的投资行为,需计算信任资本的投入产出比。
他的“隐身”并非结束,而是建立了新的行业参照。
当舆论风暴来临时,懂得暂停比强行辩解更重要,保护品牌根基比维护个人形象更关键。
公众真正期待的或许不是永远正确的“完美企业家”,而是能在复杂语境中守住底线、及时纠错的理性决策者。
正如胖东来用透明数据而非豪言壮语赢得尊重,商业的终极价值终究要靠持续创造信任而非在舆论场中争夺胜负来实现。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