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土缝里准有货!"凌晨四点,广东阳西县东水村的谭兴大扛着锄头钻进竹林,借着月光在黄土地上扒拉。脚下的腐叶层软绵绵的,突然"咔嚓"一声,半截嫩白的笋尖从土里冒出来——这是他今天找到的第12根"黄泥拱"。作为市级非遗"新墟笋干制作技艺"传承人,老谭种笋30年,靠
"这土缝里准有货!"凌晨四点,广东阳西县东水村的谭兴大扛着锄头钻进竹林,借着月光在黄土地上扒拉。脚下的腐叶层软绵绵的,突然"咔嚓"一声,半截嫩白的笋尖从土里冒出来——这是他今天找到的第12根"黄泥拱"。作为市级非遗"新墟笋干制作技艺"传承人,老谭种笋30年,靠的不是化肥农药,而是祖辈传下的"土办法":"老祖宗说,竹子要'喝山泉水,吃腐叶肥',急不得。"
"不是啥地都能种出好笋!"老谭蹲在竹林边,抓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攥成团,松开手土块簌簌散开。古法种笋第一步是"选宝地",得挑海拔300米以上的缓坡,土壤要松得能插进手指,底下还得有细细的山泉流过。"你看这土,腐叶堆了半尺厚,蚯蚓比筷子还粗,竹子的根在里面能'跑'着长。"
他指着远处的竹林边界:"东家种竹,西家收笋——竹子的根会'串门',所以地块得选在山坳里,既能挡住北风,又能让竹鞭顺着坡往下'走',三年就能爬满整座山。"
"选母竹就像给娃挑奶妈,得是'身强力壮'的二年生新竹。"老谭比划着竹子的粗细,"手腕粗的正好,竹节要平,芽眼像小米粒似的鼓着,这种竹鞭埋下去,来年准能冒一丛笋。"
育苗时,他会把竹鞭切成半米长的段,每段留3个芽眼,伤口抹上草木灰防腐。"埋鞭要像给孩子盖被子,土不能压太紧,上面再铺层稻草,既能保墒又能喂虫子——虫子吃完草拉的屎,就是竹子的'营养餐'。"
"咱这竹林,不施肥、不打药、不浇水。"老谭的话让人惊讶。原来,开春后他会把竹林里的杂草割下来铺在地上,让它们自然腐烂成肥;夏天暴雨后,要赶紧挖沟排水,"竹子怕淹,根泡水里三天就烂";冬天最冷的时候,给竹蔸盖层厚土,"就像给竹子穿件棉袄"。
最讲究的是"留母竹"。每年秋天,老谭会在竹林里转上十圈,挑3根长得最直的笋留下,"这是明年的'妈妈竹',得让它们长到两层楼高,竹鞭才能窜得远。"其余的笋,只在清明、夏至、秋分各挖一次,"挖多了伤根,挖少了浪费,老祖宗算准了'三年一循环'的理儿。"
"好笋都藏在土里,得靠耳朵找。"老谭蹲下身,耳朵贴着地面听,"‘咚咚’声闷的是嫩笋,‘当当’响的就老了。"挖笋时,他用特制的铁凿贴着笋根斜切,"切口要平,像给笋宝宝留个笑脸,明年这里还能冒新笋。"
采收完,老谭会把土填回坑里,撒把灶灰消毒。"这竹林是活的,你对它好,它才肯给你长笋。"去年,他的20亩竹林收了8000斤鲜笋,做成笋干后卖了12万,"比隔壁用化肥的多赚三成,还不愁卖——城里人就认这'土味'。"
如今,老谭的儿子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来跟着学种笋。"以前觉得这活累,现在才懂,每根笋里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父子俩用抖音直播挖笋,把东水村的笋干卖到了全国。
深山里的竹林还在生长,谭兴大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高科技",或许就藏在"不施肥、不打药"的古老智慧里。当我们忙着追求产量时,不妨回头看看——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传统技艺,正悄悄守护着土地的未来。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