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小便门”风波:法院判涉事家庭赔偿220万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9:58 1

摘要:2025年2月24日,上海黄浦区一家海底捞门店内,两名未成年人唐某和吴某在用餐结束后,竟相继站上餐桌,在火锅锅底中小便,并拍摄视频留存。

2025年2月24日,上海黄浦区一家海底捞门店内,两名未成年人唐某和吴某在用餐结束后,竟相继站上餐桌,在火锅锅底中小便,并拍摄视频留存。

三天后,这段视频出现在吴某的朋友圈,并迅速流传至多个社交平台。到2月27日,话题“海底捞包间恶俗视频”的阅读量已突破8亿次。

在事件曝光之后,短短36小时内,视频即在各大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用户对视频中的行为表达强烈愤怒,一方面是对恶俗行为的谴责,另一方面也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质疑。

海底捞的第一轮危机响应发生在3月12日。公司宣布销毁涉事门店全部餐具,启动深度消杀程序,对2月24日当日4109单消费执行全额退款,并额外支付十倍餐费补偿

9月12日,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唐某、吴某及其父母须向海底捞公开致歉,并联合赔偿220万元,赔偿范围包括餐具损耗、营业损失、商誉损失等。

有人提出质疑:两个未成年人行为不当,为何要赔偿如此高额?判决是否过重?

但这并非重手过罚,而是对品牌商誉的真实估值。餐饮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8%之间,200万元相当于一家中型门店半年以上的纯利润。

监护人责任明确,未成年不是免责理由。

判决还指出,如唐某、吴某具有个人财产,应先行赔偿,不足部分由父母承担。

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事件频出,从划花豪车到打砸商户,家长往往以“孩子还小”来规避责任。

这一判决再次明确:行为后果有人承担,即便行为人尚未成年,监护人也必须履行法律义务。

也有声音质疑,海底捞的举措是否过度反应?

从结果看,海底捞的方式确实奏效。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其危机应对的评价普遍为正面。

相比之下,如果选择沉默、删帖或者甩锅上级,这很可能让事件持续发酵,品牌信任彻底崩塌。

海底捞的处理方式说明在餐饮行业,核心资产不是装修、不是菜单,而是消费者的信任。一旦信任破裂,修复的代价远高于预防的成本。

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已经成为社会事件放大的放大器。在这种环境下,个体的玩笑行为,很可能迅速演变成影响公共利益的事件。

有人说,唐某和吴某只是“调皮捣蛋”,不该承担如此严重后果。但问题在于,他们的行为发生在公共消费场所,直接伤害了其他顾客的消费体验,并且通过视频二次传播,放大了事件影响。

自由从来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知道什么不能做。在现实社会中,越过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代价,不仅仅是舆论谴责,更是实际成本的承担。

法院用220万元的赔偿,重新标定了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也为社会划出了一条更清晰的红线。在公共空间,你的行为边界,就是他人的权利底线。

我们无法阻止每一次恶意行为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和法律,让每一次越界都必须付出代价。正如这次判决告诉我们的:行为有代价,规则需敬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玩笑不是免责的借口,企业的信誉不是随意践踏的对象,这样的事件或许才会越来越少。这不仅是对企业的保护,更是对整个公共秩序的守护。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