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残暴,但做了件好事:为我国拔掉了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2-24 14:04 1

摘要:唐朝,这个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盛世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后,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到了晚唐时期,曾经的辉煌已然黯淡,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

唐朝,这个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盛世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后,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到了晚唐时期,曾经的辉煌已然黯淡,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

政治上,朝廷内部腐败丛生,官员们争权夺利,卖官鬻爵之事屡见不鲜。皇帝或是昏庸无能,或是被宦官操控,成为了傀儡。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他们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朝廷的号令,自行其是,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藩镇之间时常爆发战争,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

经济上,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量的农田荒废,农民流离失所,粮食产量锐减。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奢靡生活和战争的需要,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使得百姓的生活负担愈发沉重。许多农民为了逃避赋税,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也变得极为黑暗,成为了门阀士族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他们凭借着家族的权势和财富,操纵科举考试,让自己的子弟轻松获取功名,而寒门子弟则很难有出头之日。即使有些寒门子弟才华出众,也往往因为没有背景和关系,而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黄巢,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出身于盐商家庭,虽然家境富裕,但在那个商人地位低下的时代,他的家庭依然受到诸多限制和歧视。黄巢自幼聪明好学,对诗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岁便能吟诗,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心怀壮志,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家族的命运。

然而,现实却给了黄巢沉重的打击。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名落孙山。那些权贵子弟凭借着关系和财富轻易地获得了功名,而黄巢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却被拒之门外。科举的失意,让黄巢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也在不断地积累。

黄巢最后一次科举落榜后,悲愤交加,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黄巢以菊花自比,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打败,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要让这个腐朽的社会为它的不公付出代价。

科举失意的黄巢,回到家乡继承了祖业,继续从事私盐贩卖。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也看到了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公。这进一步坚定了他反抗的决心。他开始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结交各地的豪杰之士,为日后的起义做准备。

乾符元年(公元 874 年),关东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们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他们啃食草根、树皮,甚至易子而食 ,然而,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不断地加重赋税,逼迫百姓缴纳。在这绝境之中,百姓们心中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他们纷纷聚集起来,准备反抗这个腐朽的王朝。

次年,王仙芝在长垣率先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他自称 “天补均平大将军” 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痛斥唐政府的统治 “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这一号召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百姓们心中的希望,各地的贫苦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

黄巢在冤句听闻王仙芝起义的消息后,心中热血沸腾。他深知,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一个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机会。于是,他与子侄黄存、黄揆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的起义。两支起义军会合后,并肩作战,他们转战山东、河南等地,攻城掠地,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胜利,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引起了唐朝政府的极大恐慌。唐王朝急忙调集各路大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王仙芝在唐朝的招安诱惑下,一度动摇,想要接受招安。黄巢得知后,坚决反对,他愤怒地指责王仙芝:“当初我们共同立下誓言,要推翻唐朝的统治,拯救天下百姓。如今你却为了一己私利,想要背叛大家,你对得起那些跟随我们出生入死的兄弟吗?对得起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吗?” 黄巢的一番话,让王仙芝感到羞愧难当,他最终放弃了招安的念头。但经此一事,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起义军也因此分道扬镳。

王仙芝率领一部分起义军继续在河南、湖北一带作战,而黄巢则带领另一部分起义军转战山东。后来,王仙芝在黄梅与唐军作战时,不幸战败被杀。王仙芝的死讯传来,黄巢悲痛万分,但他也知道,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他必须肩负起领导起义军的重任,继续为推翻唐朝的统治而奋斗。于是,黄巢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领袖,号称 “冲天大将军”,改年号为 “王霸”。他重新整顿了起义军,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准备继续向唐朝的统治发起冲击。

然而,此时的起义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唐朝政府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对起义军进行围追堵截。在北方,起义军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难以取得更大的发展。黄巢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 “避实击虚” 的战略,率领起义军南渡长江,向唐朝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南方进军。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江西、浙西、浙东等地。在进军过程中,黄巢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他不仅善于运用战术,灵活应对唐军的围剿,还注重团结各地的百姓,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了开辟新的道路,起义军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随后,又于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围攻广州。

当时的广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聚集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财富。黄巢起义军的到来,让这些外国商人感到恐慌。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勾结当地的唐朝官员,雇佣了大量的黑人雇佣兵,企图阻挡起义军的进攻。这些黑人雇佣兵在广州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黄巢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他亲自率领起义军,与黑人雇佣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义军将士们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百姓的同情,奋勇杀敌,最终成功攻陷了广州。在广州城,黄巢下令将那些作恶多端的外国商人和黑人雇佣兵全部诛杀,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大害,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

占领广州后,黄巢的起义军得到了一定的休整和补充。然而,由于南方气候炎热,疾病流行,起义军大多来自北方,不适应南方的环境,许多士兵染上了疾病,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黄巢也意识到,广州虽然繁华,但地处偏远,不利于起义军的长远发展。于是,他决定再次挥师北上,向唐朝的心脏地区 —— 长安进军。

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黄巢率领起义军从广州出发,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他们先后攻克了潭州、江陵等地,然后顺长江而下,直逼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唐朝政府急忙调集重兵,试图阻挡起义军的进攻。然而,此时的唐朝军队已经腐朽不堪,士气低落,面对如猛虎般的起义军,他们根本无法抵挡。黄巢率领起义军轻松地攻克了洛阳,城中的唐朝官员纷纷出城投降。

洛阳的失陷,让唐朝政府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唐僖宗急忙调集各路兵马,死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门户,一旦潼关失守,长安将无险可守。黄巢深知潼关的重要性,他亲自率领大军,向潼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潼关的唐朝守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他们士气低落,纷纷弃城而逃。黄巢率领起义军顺利地攻克了潼关,打开了通往长安的大门。

唐僖宗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后,惊恐万分。他来不及收拾行李,便在宦官田令孜的挟持下,仓皇逃往四川。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长安。长安城内的百姓们夹道欢迎,他们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黄巢乘坐着肩舆,威风凛凛地进入长安城,他的部下们全都披发红衣,旗帜飘扬,场面十分壮观。

进入长安后,黄巢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建立了国号 “大齐”,改年号为 “金统”。他任命了一批官员,建立了新的政府机构,试图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黄巢并没有意识到,他所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长安虽然被起义军占领,但唐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他们不甘心失败,正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扑。而起义军在长期的征战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缺乏稳定的后方保障、军纪不严等,这些问题都将对起义军的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黄巢的起义历程充满了争议,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便是他的残暴行为 ,这些行为让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黄巢军队在征战过程中,多次出现屠城的暴行。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占广州后,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当时的广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港口,居住着大量的外国商人,主要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黄巢的军队对这些外国商人展开了血腥的杀戮,据史料记载,死亡人数多达十二万。一时间,广州城内血流成河,街道上堆满了尸体,珠江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这场屠杀不仅震惊了当时的唐朝,也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唐朝在海外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

中和元年(公元 881 年),黄巢第二次进入长安时,也对长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当时,由于黄巢的军队在与唐军的作战中失利,暂时撤出了长安。而当他们再次攻入长安时,发现长安百姓在他们离开期间,对唐军表现出了一定的支持。这让黄巢十分愤怒,他认为长安百姓背叛了他。于是,他下令对长安百姓进行大屠杀,整个长安城陷入了一片血海之中。“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句诗,正是对当时惨烈景象的真实写照,公卿贵族的尸骨遍布长安的大街小巷,无辜百姓也惨遭屠戮,哭声、喊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碎。

除了屠城,黄巢军队还做出了令人发指的吃人行为。在起义后期,黄巢的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中和三年(公元 883 年),黄巢率领军队围攻陈州长达三百多天。在这漫长的围城过程中,由于周边地区的粮食早已被搜刮殆尽,再加上唐军的围堵,黄巢的军队陷入了绝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黄巢竟然下令将百姓当作军粮。他们将活人投入石臼中,用巨杵将人磨成肉酱,然后分发给士兵们食用。据《旧唐书》记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巢军队吃人的残忍场景,令人毛骨悚然。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使得黄巢的军队成为了百姓眼中的恶魔,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黄巢的残暴行为,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战争局势来看,当时的唐朝虽然已经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然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庞大的官僚体系。黄巢的起义军在与唐军的战斗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震慑敌人和百姓。例如,屠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让其他城市的守军不敢轻易反抗;而吃人则是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军队的生存和战斗力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个人性格也是导致黄巢残暴的一个重要因素。黄巢出身盐商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但却多次科举落第,这让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层充满了怨恨。他的性格中有着强烈的叛逆和反抗精神,这种精神在他领导起义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这种叛逆和反抗精神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在长期的战争和艰苦的环境中,黄巢的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和残忍,他对敌人和百姓都失去了基本的怜悯之心。

黄巢对社会的仇恨也是他残暴行为的根源之一。他亲眼目睹了唐朝末年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他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才能彻底推翻这个腐朽的社会,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新秩序。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在起义过程中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不惜牺牲无辜百姓的生命。他的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但却违背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给广大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唐朝,有一个危害社会近 600 年的 “毒瘤”,那就是门阀士族。门阀士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使得地方豪强大族能够通过操纵选举,让家族子弟进入仕途,逐渐形成了门阀士族的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更是让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他们垄断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凭借着家族的权势和地位,轻松占据了朝廷中的重要官职,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他们相互勾结,排斥异己,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使得政治变得腐败不堪。寒门子弟即使才华出众,也很难有机会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在经济上,门阀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他们通过土地兼并和剥削农民,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们的庄园经济规模庞大,自给自足,不仅拥有大量的农田、牧场和作坊,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些庄园成为了他们独立的王国,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在文化上,门阀士族垄断了教育资源,他们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子弟。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社会风气变得崇尚门第和奢华。

唐朝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晋升的通道,但门阀士族的势力依然强大。像 “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些世家大族地位尊崇,在社会上拥有极高的威望。他们的家族子弟即便不通过科举,也能凭借家族的影响力进入官场。而且,在婚姻方面,“五姓七望” 之间相互联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维护家族的纯正血统和崇高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试图通过调整 “五姓七望” 的排序、提升关陇集团地位等方式来削弱山东地区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陷入动荡,关陇集团遭受重创,而 “五姓七望” 却趁机复苏,家族势力再度鼎盛。唐文宗曾想与这些贵族联姻,却遭到婉拒,可见其在当时的显赫与傲慢 。

黄巢起义,给了门阀士族致命的一击。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多次科举落第,他深刻体会到了门阀士族对寒门子弟的压制和社会的不公,对门阀士族充满了仇恨。在起义过程中,他将矛头直指门阀士族,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打击。

黄巢的军队所到之处,门阀士族的庄园和府邸被攻陷,他们的财富被掠夺,昔日的权贵成了阶下囚。许多门阀士族成员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亡,但在混乱的局势下,他们也很难逃脱厄运。在攻占长安后,黄巢更是对唐朝的官僚、贵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其中不乏门阀士族的成员。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句诗正是当时惨烈景象的真实写照,公卿贵族的尸骨遍布长安的大街小巷,门阀士族在这场清洗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除了直接的屠杀和掠夺,黄巢起义还从根本上动摇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在长期的战乱中,门阀士族的庄园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土地荒芜,依附农民逃亡。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家族势力也随之衰落。而且,黄巢起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使得门阀士族所依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混乱的局势下,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凭借家族的权势和地位为所欲为。

黄巢起义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使得门阀士族的势力在唐朝末年急剧衰落,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使得科举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一变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巢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他的残暴行为,如屠城、吃人等,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他成为了历史上的 “杀人魔王”。然而,他在无意间铲除了门阀士族这一危害中国近 600 年的 “毒瘤”,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黄巢的起义是唐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他的反抗精神和勇气,激励了无数受压迫的百姓,让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不公的命运。虽然他的手段过于残暴,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或许也只有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打破旧有的秩序。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地以 “好” 或 “坏” 来定义。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巢的残暴行为固然不可取,但他反抗压迫、追求公平的精神,以及他对门阀士族的打击,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客观评价。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黄巢起义的爆发,是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他意外地铲除了门阀士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可能会对整个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巢的故事,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独特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来源:静听心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