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体重秤了!华西14年研究发现:腰围比体重更能预警癌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9:01 1

摘要:2025年是中国国家体重管理年。在全社会日益关注体重与健康的大背景下,一项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数据科学研究室与泌尿外科黄进、林逸飞、王乐等团队完成的重要研究,于2025年8月29日发表在《China CDC Weekly》上,为我们理解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提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国家体重管理年。在全社会日益关注体重与健康的大背景下,一项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数据科学研究室与泌尿外科黄进、林逸飞、王乐等团队完成的重要研究,于2025年8月29日发表在《China CDC Weekly》上,为我们理解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这项题为“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Adiposity Indicators and Cancer Risk Over 14 Years”的研究,基于华西医院健康体检联盟队列(WHALE),通过对2.5万余人在14年间超过10次体检数据的分析,指出腰围及其变化轨迹在预测癌症风险方面,比传统使用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更具参考价值——即便两个人的体重相近,腰更粗、腰臀比更高的人,罹患癌症的风险也显著更高。

肥胖与癌症:一个紧迫的公共卫生议题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据最新数据,中国成人肥胖率已超过16%,而2022年全国癌症发病率也高达每10万人341.75例。既往研究虽已确立肥胖与多种癌症之间的关联,但多数证据仍建立在西方人群基础上,且大多依赖于某一次体检指标,未能反映人体脂肪分布的动态变化。

在此背景下,华西研究团队充分利用WHALE这一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中国本土队列,致力于从“变化”而不仅是“数值”的角度,重新审视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WHALE队列与多维度肥胖指标分析

该研究共纳入25,653名在2010至2023年间至少完成10次健康体检、且初始无肿瘤病史的成年人。在后续随访中,共新发393例恶性肿瘤,涵盖23种不同癌症类型。

研究团队重点分析了五类肥胖指标在14年间的动态轨迹: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腰围(WC):反映腹部脂肪堆积。

腰臀比(WHR):腰围与臀围比值,体现脂肪分布特征。

BMI校正腰围(WCadjBMI):在相同BMI人群中比较腰围差异。

BMI校正腰臀比(WHRadjBMI):在相同BMI人群中比较腰臀比差异。

通过统计建模,研究人员绘制出这些指标的变化轨迹,并检验其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发现:腰围变化轨迹是癌症风险的重要信号

1、腰围指标比BMI更具预测价值

研究发现,经BMI校正后的腰围(WCadjBMI)和腰臀比(WHRadjBMI)与癌症风险的相关性显著强于单纯BMI。这意味着,即使两个人的体重和身高完全相同,腰围更大者面临的癌症风险也更高。

2、人群异质性:男性和中老年群体风险更突出

这种关联在男性和5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明显。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积聚内脏脂肪有关,而内脏脂肪代谢活跃,与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关系密切。

3、“倒U型”轨迹是危险信号

一项关键发现是,腰围或腰臀比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轨迹,提示癌症风险显著升高。这种波动可能反映了机体代谢紊乱或潜在疾病进展的过程,值得高度警惕。

4、BMI的“误导性”

与普遍认知不同,在此研究中,BMI本身与癌症风险的关联并不显著,甚至在某些分析中呈现“反向”结果。这说明仅关注体重可能不足以有效评估肥胖相关的癌症风险,甚至可能造成误导。

国际证据支持:瑞典研究的性别差异发现

几乎同一时间,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发表了一项纳入33.9万人的研究,其结果与中国数据形成有力呼应。

该研究显示,在男性中,腰围每增加约11厘米,肥胖相关癌症风险上升25%,而BMI每增加3.7kg/m²仅带来19%的风险上升。且在调整BMI后,腰围仍独立提示风险升高。

在女性中,腰围与BMI带来的风险增幅相近(均为13%)。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源于男女脂肪分布的不同:男性脂肪更易堆积于腹部和内脏,而女性则更多分布于皮下和臀部。因此,对男性而言,腰围是比体重更敏感的风险标志。

机制阐释:为什么脂肪分布如此重要?

两项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机制:内脏脂肪的代谢活性远高于皮下脂肪。腹部脂肪组织可释放游离脂肪酸、炎症因子和激素活性物质,促进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激活——这些都是已知的致癌机制。

此外,“先增后降”的腰围变化轨迹可能提示:某些患者在癌症临床前期的代谢状态已发生改变,虽因疾病消耗导致后期体重和腰围下降,但其体内仍维持代谢异常和炎症环境,加速肿瘤发展。

总结

在全民日益关注体重管理的当下,我们亟需树立“科学管理体重、精准预防慢性病”的全新理念。这不仅意味着要维持合理的体重,更关键的是要关注健康的体型。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我们应当定期测量腰围和腰臀比,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称量体重。我们应当重视脂肪的分布情况,而不仅仅是关注体重的数字,尤其需要关注腹部脂肪的积累情况。

参考来源:

1.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5.191

2.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7676

编辑 | 娟子

排版 | 粘冬

来源:医悦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