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罗永浩与西贝的一场“预制菜大战”闹得沸沸扬扬。一边是罗永浩带着“90%网友支持”,在直播间晒出西贝备餐视频,吐槽“18个月保质期的鲈鱼、24个月的西兰花,还卖得贵”;一边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气得“两天没睡”,称“每天收入少200多万”,硬刚要起诉,还开放全
9月,罗永浩与西贝的一场“预制菜大战”闹得沸沸扬扬。一边是罗永浩带着“90%网友支持”,在直播间晒出西贝备餐视频,吐槽“18个月保质期的鲈鱼、24个月的西兰花,还卖得贵”;一边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气得“两天没睡”,称“每天收入少200多万”,硬刚要起诉,还开放全国370家门店自证“不是预制菜”。
矛盾的核心,是“行业标准”与“消费者常识”的碰撞。根据2024年六部门通知,连锁餐饮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算预制菜——这是贾国龙喊冤的依据,他强调西贝是“预制工艺,到店做熟”,冷冻锁鲜是正常技术。但在消费者眼里,看到厨师从塑料袋取冻品、用调料包,再听到“隔夜羊排”“18个月保质期”,就认定是“预制菜”,觉得“花高价吃冻品不值”。
这场风波里,西贝的处境有些尴尬。5年前,贾国龙还直言“中餐现代化要走预制菜路”,如今却极力撇清,只因“预制菜”成了负面标签。作为主打中产的西北菜品牌,西贝人均83.66元,比同行高50%,过去靠中央厨房降本提效(压缩厨师成本、降低采购价),可现在消费者既嫌贵,又反感“非现做”,加上疫情后大家更看重性价比,西贝的溢价越来越难被接受。
罗永浩显然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还拿老乡鸡的“三色标签”(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举例,呼吁“预制菜要明标,给消费者知情权”。即便后来他发文称“事情告一段落”,西贝的危机还没结束——客流量下滑,贾国龙坦言这是“最大外部危机”,却“没太多办法”。
其实,争议的关键从不是“预制菜好不好”,而是“商家是否透明”。你觉得西贝该明确标注食材情况吗?如果餐厅用中央厨房食材,你能接受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茫茫说故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