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核集团2025年校园招聘以“1730个岗位招聘约8000人吸引119万份简历42.5万人参加竞聘”引发热议,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国企的虹吸效应,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与青年群体的择业取向。
中核集团2025年校园招聘以“1730个岗位招聘约8000人吸引119万份简历42.5万人参加竞聘”引发热议,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国企的虹吸效应,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与青年群体的择业取向。
从表面看,岗位与简历的悬殊比例(录用率约0.67%)似乎彰显了竞争激烈程度,但结合“每位求职者可投递20个岗位”的规则,实际参与应聘的42.5万人中,平均每人投递约2.8个岗位,整体录用率约为1.9%,这一数据虽低于公务员考试热门岗位的千分之一竞争比,但仍暴露出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现实困境。
根据官网信息,中核全称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核科技工业主体。资产规模约1.4万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18万人,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名列中央企业第二名,连续五年成为世界500强中唯一的全产业链核工业企业。
从就业选择动因分析,中核集团作为核工业领域的“国家队”,其央企属性、稳定薪酬与产业战略地位,天然成为毕业生优先选项。智联招聘2024年数据显示,近半数毕业生将国企作为首选,其背后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对“体制内安全感”的集体追逐。而中核集团覆盖“博士到大专”的宽口径招聘策略,进一步放大了简历基数,形成“广撒网”式求职现象。
更深层的矛盾则体现在人才匹配效率上。企业通过“1730类岗位”细分化需求试图实现精准匹配,但海量简历涌入暴露了筛选机制的低效性。例如,核工程等专业岗位可能面临人才稀缺,而通用类岗位则因门槛较低导致过度竞争。这种冷热不均凸显了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也倒逼企业需优化招聘流程,例如南华大学招聘会通过“校企精准对接”提升人岗适配度。
此外,数据传播引发的舆论争议更具启示意义。企业将“119万简历”作为宣传亮点,虽意图展示品牌吸引力,却因忽视求职者焦虑情绪被批“缺乏温度”。这警示用人单位需在数据披露与人文关怀间寻求平衡,而就业市场的透明化与理性化,仍需政府、企业、高校协同构建长效机制。
来源:江东愚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