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银行圈里,私行业务越来越像 “闷声干大事”,财报里披露的信息少得可怜,但从 2025 年半年报里还是能看出门道:私行客户虽然只占零售客户的零头,却撑起了 AUM 增长的半壁江山。
想当年某人曾经说了句令人动容的话,“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令XX不安”。
如今这种局面,虽然不确定是不是他导致的,但是银行的生意确实是不好做。
越来越多的银行都开始放低了自己的身份,可是预想中的那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只能说如今他们的日子是真不好过。
现在银行圈里,私行业务越来越像 “闷声干大事”,财报里披露的信息少得可怜,但从 2025 年半年报里还是能看出门道:私行客户虽然只占零售客户的零头,却撑起了 AUM 增长的半壁江山。
妥妥的 “二八效应” 典范。可没人说的是,为了稳住这些大客户,银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看似风光的增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尴尬。
先说说私行有多重要。它被称作财富管理 “皇冠上的明珠”,客户起步门槛至少 600 万,户均资产千万级,搞定一个私行客户,顶得上成千上万普通客户。
更关键的是,很多私行客户是老板、企业掌舵人,手里攥着对公、投行业务的资源,银行拉到一个这样的客户,相当于打通了多板块协同的 “任督二脉”,战略意义远超单纯的财富管理。
今年上半年零售银行整体不好过,私行却成了 “救命稻草”。
验证代表性的银行后会发现,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私行客户增速,基本都超过了零售客户整体增速。
尤其是国有大行,私行客户的共项链甚至达到了四分之一的AUM增值!中信、宁波银行更猛,私行 AUM 增量占零售总增量的比例,分别达到 36.67% 和 42.2%。往长远看,这五年私行业务扩张得更吓人。
2020 到 2024 年,五大行中(除了邮储)私行客户数暴涨了近一半,累计多了 34.68 万户;AUM规模更是涨了60%,多了 5 万亿。
毕竟现在银行净息差越来越窄,零售AUM和财富中收成了衡量潜力的关键,私行这种 “高净值赛道”,谁又能接受在未来掉队?
但光鲜背后是越来越卷的竞争,以前只有银行做私行,现在券商、信托、家族办公室都来抢食,别说拉新客户,留住老客户都得下血本。
最明显的信号是,很多银行私行AUM和客户数在涨,户均资产却在降,除了农行其他银行上半年的私行户资产比去年还低。
比如平安银行,2023 年私行户均还 2100 万,今年上半年直接少了上百万!
为了抢客户,银行的招儿越来越多。有的直接降门槛,浦发银行 2023 年把私行门槛从 800 万降到 600 万。
客户数一下就上去了;有的搞 “准私行”,客户还没到门槛,先给私行待遇,提前锁客;邮储、农行则下沉县域市场,农行 2024 年还开了首家县域私行中心,从下沉市场挖增量。
更直接的是 “挖墙脚”—— 业内默认 “他行 VIP 就是我行 VIP”,靠更诱人的产品、权益把别家客户抢过来。
有银行朋友吐槽,现在做私行特别 “卑微”,客户选择太多,稍不留神就跑了。
为了留住客户,银行得拼各种稀缺资源:小到抢苏超门票、买热门潮玩、组织专属旅行,大到帮客户搞定子女名企实习、对接名医资源,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都得拉满。
比如今年兴业私行曝出来的 “高端客户子女名企实习计划”,在私行圈根本不算新鲜事,连桥水基金的产品都成了 “金融爱马仕”,谁能拿到份额,谁就能吸引更多客户。
可问题在于,这种增长有点 “虚”。中国私行发展 18 年了,大部分银行还没跳出 “卖产品” 的圈子,收入主要靠金融产品销售佣金,跟 “高级零售银行” 没太大区别。
没有差异化优势和专业服务能力,只能靠砸资源、拼权益稳住客户,代价越来越大。
反观国外顶级私行,早从 “卖产品” 转向 “顾问 + 管家” 角色,靠专业能力帮客户穿越周期、传承财富。
比如 finews.asia 排行榜上的头部私行,大多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帮客户扛过好几次金融危机。
而国内私行虽然也想做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建立长期信任,但对手太多了 —— 不光境内机构抢,香港、新加坡的财富管理机构也盯着内地市场。
麦肯锡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香港和新加坡有 4000 家单一家办,超过 5550 亿美元资金从内地流向香港,4000 亿美元流向新加坡。
更可惜的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至今没出一家真正的 “顶级私行”。
接下来亚太地区还有 5.8 万亿美元的代际财富转移,这本来是国内私行的机会,但如果一直靠砸资源换增长,不提升专业能力,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毕竟客户要的不只是短期权益,而是能长期守住财富的底气,这才是私行真正该拼的东西。
如今局面成为这样的地步究竟怪谁?或许这个谁也说不清,但是大家对于这种局面又是怎么看的呢?
只能说有合适的东西动动也不错,当然了,大家对于未来我们发展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