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以“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8:57 1

摘要:达州万源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积极探索“五彩产业+帮扶车间”融合发展新路径。以绿色茶叶、褐色药材、黑色黑鸡、青色果蔬、金色粮油五大特色产业为核心依托,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系统推进产业培育、就业扩容与技能提升,着力

达州万源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积极探索“五彩产业+帮扶车间”融合发展新路径。以绿色茶叶、褐色药材、黑色黑鸡、青色果蔬、金色粮油五大特色产业为核心依托,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系统推进产业培育、就业扩容与技能提升,着力破解山区群众就业难、增收慢等突出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万源特色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就业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五彩产业绘新图,帮扶车间筑富路

万源市联合东西部协作双向赋能,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帮扶车间精准覆盖,通过资源对接、产业融合与就业网络构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东西协作双向赋能,资源对接精准高效。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深度协作模式,共建“万源·普陀劳务协作联络站”。自东西部协作战略实施以来,实际到位协作资金3.598亿元,引进东部企业16家,推动东部市场、资本、管理与万源特色资源、劳动力优势互补,为实现两地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融合效应初步显现。普陀、万源两地锚定秦巴山区产业特点,以“五彩产业”为抓手,形成茶叶、药材、黑鸡、果蔬、粮油五大产业集群,建成黑鸡、茶叶、蓝莓、粮油及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8个,打造百里坡旧院黑鸡、魏李好李子酒、冻干闪萃绿茶等区域特色品牌6个,通过“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为农村地区群众拓宽“家门口”就业渠道,形成了“产业带动车间、车间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帮扶车间精准覆盖,就业网络织密织牢。围绕“五彩产业”整体布局,实施“村村有岗、户户增收”行动,根据产业特性和劳动力分布,灵活采取集中建厂、村组设点、居家生产等多种形式,培育就业帮扶车间17家、玩具加工车间30个,覆盖31个乡镇(街道),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车间”的就业带动格局。有效吸纳留守劳动力、脱贫人口等群体就近就业,为群众提供了“出家门、进厂门”的便捷就业通道。

政策服务双驱动,拓宽路径促增收

万源市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聚焦帮扶车间“怎么建”“如何稳”“怎样强”等关键环节,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资源整合,推动“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规范化运营、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策集成供给,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制定出台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奖补等一揽子政策,建立“吸纳就业奖补+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的阶梯式奖补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车间、吸纳群众就业,近年来兑现奖补资金1268余万元。同步落实税收减免、用地保障、融资信贷等配套支持,为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3000余万元,有效缓解企业“初创难”“运营成本高”等压力。

构建三级服务体系,提升人岗匹配效能。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统筹全市灵活就业岗位开发、用工招募、技术培训、政策服务和劳务输出服务,组建万源市万宝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国有),建成乡镇(街道)劳务专业合作社33个,培育村(社区)劳务经纪人340名,吸纳社员1.2万名,开展专场招聘38场,为帮扶车间精准输送劳动力2195人次,人岗匹配成功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推行“1+N”包联服务机制(1个帮扶车间由N个部门联合服务),帮助解决用工、用电、用地等实际困难42个。

创新市场拓展模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推行“线上线下融合、东部西部协同”的村村直播行动。线上依托电商平台、溯源系统,开设298个行政村(社区)直播间,2024年以来,开通带货直播8000余场,助力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911万元;线下深化与东部企业合作,推动旧院黑鸡、富硒茶叶、萼贝药材等特色产品进入东部市场,年销售额达1.42亿元。同时引导企业盘活乡镇闲置资产27处,以“轻资产”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创优。

群众就业更稳定,乡村振兴添动能

万源市深入实践“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切实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就业增收成效显著,民生底线兜牢兜实。就业车间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截至目前,就业帮扶车间、加工车间共提供就业岗位3.2万余个。其中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定向设置岗位1.64万个,占总岗位数的51.25%,累计开展劳务品牌培训3287人次,通过“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达3200余元,年增收3.84万元,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水平。

产业效益明显增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依托“五彩产业+就业车间”“村村有岗、户户增收”等模式,万源农村群众实现本地稳定就业2.64万人,本土企业利润率增速明显,“旧院黑鸡”“巴山青”等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溢价能力不断增强。其中,黑鸡实现年产值0.5亿元,茶叶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振兴底蕴更加厚实。“五彩产业+就业车间”模式,推动两地协作从“项目输血”转向“人才造血”,为万源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培训5024人次;通过“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推动2000余名农村群众转型为产业工人,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642人,创办企业198家。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持久、最深厚的动力。

万源市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政策宣传扩面、服务保障提质、企业赋能增效、协作深度拓展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提升。(文/万源市农民工服务中心 董文学 郑秋阳)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