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里,他抬出“结束战争”的重磅承诺,还拍着胸口说,只需满足他开出的两个条件,就能让战火停下。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九月的全球舆论场上,一封用词犀利的公开信突然刷屏。
署名是特朗普,收信人却写着“所有北约国家和全世界”。
信里,他抬出“结束战争”的重磅承诺,还拍着胸口说,只需满足他开出的两个条件,就能让战火停下。
听起来像救世之音,可真正的意图却让人摸不透。
这两个条件究竟是什么?
是会通往和平的钥匙,还是埋在博弈里的陷阱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封信掀起的波澜
这封信是在特朗普自创的社交平台上发出来的,日期是9月13日。
目前俄乌冲突已经打了三年多,战场局面陷入僵持,西方的军援和制裁也消耗殆尽。
就在这个时候,特朗普抛出所谓的“解决方案”,如果大家照他的办法做,他可以让战争很快结束,还能救下数以千计的生命。
听着很动人,但看细节时才发现,他的条件看似简单,实则锋利到能割裂联盟。
第一个条件:彻底停买俄罗斯石油
他说,北约所有成员国必须统一行动,马上停掉从俄罗斯买石油的行为。
他甚至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部分国家一边支持制裁,一边继续买俄能源。
这话确实捅到了敏感处。
俄乌开打后,欧洲虽然号召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但情况远比口号复杂。
德国、波兰已经加快扩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但东欧几个国家,比如匈牙利、斯洛伐克,因为地理位置和输油网络都卡着脖子,短时间内几乎没法完全替代俄罗斯供应。
欧盟的计划是到2027年才彻底摆脱,而特朗普要求的“立即断供”,无异于让这些国家自断经济动脉。
如果真照做,不仅能源价格会飙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工业和民生都会被拖进寒冬。
欧洲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后果,所以这个条件一出,外界基本断定很难落实。
第二个条件:集体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
比第一个条件更出人意料的,是他让北约整体对中国商品加收50%到100%的关税。
理由也给了:他声称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掌控”着俄罗斯,对俄有影响力。
如果切断这条线,俄罗斯的战争能力就会被削弱。
这逻辑放在美国国内的政治语境里,可能有人会点头。
但放在欧洲的现实里,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妆品、意大利的机械设备,这些行业和我国市场深度捆绑。
关税像一堵墙,砌起来不只是挡住了中国商品,还会反噬本国出口。
更何况,几个月前欧盟才为对我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一些成员国态度谨慎甚至反对。
这时候再来一刀,恐怕连内部议案都难通过。
字里行间,另有玄机
表面上看,这是特朗普开出的一张“和平菜单”,按他说的做,战争就能迅速收场。
但细品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牌桌上的“加倍”。
他开出一个大得几乎无法兑现的条件,让对方来接招,不行的话,自己还能甩锅。
这是他一贯的谈判手法。
在商界,他曾用高压宣言拿到预期中的退让,在任总统期间,他也常用这种策略,比如威胁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逼着加拿大和墨西哥重新谈判。
而在这封信里,他刻意撇清关系“不是我的战争”,是拜登和泽连斯基的事。
这样,一旦战争继续打下去,他就能说责任不在自己,“我已经给了你们解决办法,是你们不愿意执行”。
这种话术对于懂政治的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但对普通民众尤其是他的选民,听起来却像是“有方案、有担当”的形象包装。
现实层面的不可行性
能源问题一直是欧洲的软肋。
虽然俄乌冲突加速了欧盟寻求替代能源的决心,比如进口更多挪威天然气、扩展中东和北非的供应,但这种转向本就是几年甚至十年级别的工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
中国关税问题更是烧到欧洲自己的手。
欧盟和我国的双边货物贸易规模在2023年超过8500亿欧元,关税大战的直接冲击将是价格上涨、供应受限、就业流失。
所以没有哪个欧洲领导人愿意为此承担民意风险,尤其是在本土经济放缓、通胀压力仍在的情况下。
还有一个隐藏点,俄乌战争的走向并不是单纯靠经济制裁就能决定的。
过去几年,对俄罗斯的制裁工具箱几乎用尽,从金融封锁到高科技出口禁令,但俄罗斯依然在战场上维持攻势。
战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援助流向、战场消耗速度,以及莫斯科自己的战略计算,而非关税与石油交易规模这么简单。
背后的更大棋局
把视线抬高,会发现这封信其实不仅仅是针对俄乌冲突,还牵扯到美中欧之间的博弈。
美国近几年在推动所谓“供应链去中国化”,不少政客把我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
特朗普要求北约帮他打这场经贸战,说到底,是想把欧洲拉进美国与中国的竞争轨道中来。
问题是,欧洲并不完全愿意被牵着走。
它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又高度依赖我国,这种“两头下注”的现实,让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一直保持一定的自主性。
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前就公开表示,欧洲不能盲目跟随美国去对抗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的信更像是一份“政治压力测试”:谁会支持,谁会反对,一目了然。
甩锅艺术的精细操作
不可否认,特朗普是美国近代史上最善于利用媒体和公众情绪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知道如何用简短、直接、甚至夸张的语言吸引眼球。
这封信就是典型,他直接把拯救生命的高尚名义绑在自己的建议上,让反对者看起来像是“不关心平民伤亡”。
但里面的逻辑漏洞也显而易见:既然战争是由俄罗斯发起的,真正关键的政治筹码应该对准莫斯科,而不是去砍断和中国、欧盟的经贸联系。
忽略这一点,难免让人怀疑这封信的实质动机。
欧洲的实际反应
虽然公开场合,大多数欧洲领导人对这封信保持沉默,但消息人士透露,私下里不少人对特朗普的设想翻了白眼。
原因很直白,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执行这两个条件的代价,也明白特朗普的政治风格:今天让你跟他一起对付中国,明天他可能就会以贸易逆差为由,对你本国商品加税。
特朗普在任时,美国和欧盟的钢铝争端就闹得不愉快。
那次的经验,让很多欧洲官员更趋谨慎。
这封信的另一种解读
放在大选语境下看,这封信更像是特朗普对选民的一个姿态:我有办法,而且和拜登不同,你们选我,我就能搞定。
他用的是商业谈判语言,而不是传统的外交术语,这让他的支持者觉得“接地气”,但在国际政治的复杂链条中,这种语言往往不可操作。
对于了解国际关系的人来说,这封信其实没有提出任何新的、可行的和平路径,反而增加了北约内部对战略方向的分歧。
但对特朗普本人而言,只要这封信在国内选战的传播中能制造拜登无能、自己有解法的印象,就已经够了。
暂时的热闹与持久的挑战
从热度看,这封信的确在全球媒体上刷了一波存在感,也让他的外交立场重新进入公众议程。
但和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纸声明就能换来的,更不可能通过不切实际的条件来推动。
如果真想让战火熄灭,需要的是细密的外交谈判、务实的经济安排,以及多方利益的重新平衡。
特朗普的信,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公众情绪的一次精准投射,但作为战局的解法,它更像一场政治豪赌。
战场上的硝烟还在升腾,谈判桌上的棋局依然复杂。
未来,这封信会不会成为一个转折点,取决于它之后是否会有真正的动作跟上。
否则,它很可能只是一个标志性的插曲,让人惊讶、让人争论,但并不能改变战争的走向。
参考资料:新浪新闻综合——美国又出一怪招,一箭三雕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