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法国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超17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即将实施的2026年预算草案。
9月10日,法国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超17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即将实施的2026年预算草案。
巴黎、马赛、波尔多、蒙彼利埃等地交通瘫痪,部分学校停课,博物馆关闭,街头一度陷入混乱。
这场抗议被称作“封锁法国”,由多个学生团体和工会联合发起,最初的号召来自一个名为“Les Essentiels”的电报频道。
原总理贝鲁提出的化债方案正是抗议的导火索。
贝鲁提出的2026年预算草案核心在于削减438亿欧元财政支出,以控制法国当前高企的公共债务。
截至25年第一季度,法国公共债务总额达到3.3454万亿欧元,占GDP的114%;24年财政赤字则达到GDP的5.8%,远超欧盟允许的3%上限。
为此,预算草案拟取消两个公共假日,削减医保支出,限制免费药物报销,改革病假制度,裁减3000个公务员岗位,并冻结除国防外的公共支出。
这些措施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基本福利。
因此,反对声也随之而来。
多个工会和学生组织指出,预算草案将化债的成本全部转嫁给了普通人,却对大型企业和富人群体几乎没有触动。
这个政策设计的根本没有公平可言。
法国《回声报》此前的民调显示,约80%的法国人对公共债务问题表示担忧,但仅14%的人认为这是全民责任。
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不接受人民承担全部代价。
9月8日,贝鲁在信任投票中以194票支持、364票反对败北,直接导致其辞职。
在贝鲁被迫辞职后,39岁的勒科尔尼接任总理一职。
他是马克龙政府中少有的“全程参与者”,历任生态、海外领土、国防等多个部长职务,被外界视为总统最信任的政治盟友。
这也成为了他上台之初就陷入尴尬的原因。
最新民调显示,只有6%的法国民众希望新总理来自马克龙阵营,64%的人希望总统辞职,反对声音空前强烈。
勒科尔尼被认为是个能谈判、懂妥协的“执行者”,但现实给他上了一课——他所面临的议会局势根本就是地狱难度。
目前总统阵营在577个席位中仅占166席,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与极右翼“国民联盟”合计拥有319席,掌握议会主导权。
9月12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反映出国际市场对法国财政状况的担忧。
法国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是否要削减”,而在于“谁来承担削减的代价”。
法国历史上也曾在欧债危机中进行财政紧缩,但葡萄牙政府当年选择先自降薪资,再削减公共节假日,赢得了一定的民意支持。
反观贝鲁政府这种“只割民众,不动权贵”的安排,是引发愤怒的主要因素。
本次抗议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参与者构成的明显变化。
相比18年“黄背心”运动以底层劳动者为主,“封锁法国”的主力群体更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年龄集中在25岁至34岁之间。
这些人多为专业人士、学生、公职人员,他们更关注政策公平与公共利益,而非短期收入。
这类群体过去往往是制度的“稳定器”,如今却走上街头。
恰恰证明政策的不公平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这场风波的根本矛盾,并不在于“削减支出”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削减的方式与对象。
法国社会无法接受政府在政策上缺乏公平与担当,把责任推给最弱势的群体。
勒科尔尼如果只是复制贝鲁的政策路径,只会成为下一个短命总理。
正如法国知名评论员蒂埃里·阿诺所言:“当法国人被问到谁该为当前局势负责,他们说是马克龙;当被问到解决办法是什么,他们说需要一个新总统”。
“债务是大家的事,但牺牲不应只由人民承担”。
这句话正是这场抗议最真实的注脚。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