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一座名为“空防脊梁”的历史回廊静静矗立。这里陈列着两部功勋雷达:一部是曾在1968年蒙自空战中锁定美军高空侦察机的某型远程预警雷达,另一部是保障击落U-2侦察机的581型引导雷达。它们的表面刻满岁月的痕迹,却在光影交错中折射出几代雷达
走进南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一座名为“空防脊梁”的历史回廊静静矗立。这里陈列着两部功勋雷达:一部是曾在1968年蒙自空战中锁定美军高空侦察机的某型远程预警雷达,另一部是保障击落U-2侦察机的581型引导雷达。它们的表面刻满岁月的痕迹,却在光影交错中折射出几代雷达兵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
江里才铁翼云端铸忠魂
晨雾未散的某高山山巅,1968年1月20日的警报声至今仍在历史褶皱里轰鸣。副连长江里才带领加强班冲向雷达阵地时,或许并未意识到他们正书写着国土防空史的传奇注脚——正是操纵这台“586”功勋雷达,他们用精准的数据编织出一张天网,一举击落了美军高空无人侦察机。
那天清晨,战备值班室的荧屏陡然迸出一粒星火。“两万零三米!”江里才的喉音裹着沙砾般的粗粝,却似钢钉楔入指挥台震颤的空气里。此刻显示屏的经纬刻度正游走在探测盲区的临界线上——在那个仰角超过六十度便成感知黑洞的年代,这方寸之间的数据流就是生死簿的判笔。江里才在口述中回忆:“敌机进入顶空盲区前的30秒,我们把天线推到最大仰角,所有人屏住呼吸盯着荧光屏。”当时雷达探测高度已达设计极限,而美军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比歼-7战机升限高出3000米。为延续情报链,他们只能在雷达盲区边缘反复校准参数,将设备性能压榨到极限。并且灵活采用“接力引导法”:当本站雷达即将丢失目标时,蒙自、弥勒等周边站点同步开机,用密集的雷达网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天网”。
当敌机进入蒙自上空时,他们迅速上报掌握坐标,两架歼 - 7 战机如离弦之箭腾空而起。“开炮!”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战机喷出火舌,敌机机翼瞬间被击中。当残骸坠落在蒙自咸阳所附近时,江里才才发现自己的军装早已被汗水浸透。
泛黄的战斗日志记载着这样一组数据:从发现目标到战机开火,雷达兵完成17次精准测报,测高精度误差仅2米。江里才也因此获得二等功奖章,他说:“当年飞行员要在30秒内完成跃升、锁定、开火动作,全靠我们雷达兵的精准引导,这部雷达,曾是决定空战成败的命门。”
被周总理接见
如今,这部雷达的“生命”跨越半个世纪,也见证着各个雷达站从“背米上山”到“智能组网”的蜕变。建站初期,官兵们在零下10℃的严寒中靠煤炉取暖,用羊毛垫抵御潮湿,却始终保持“心算天线俯仰角”的硬功;如今,空调、电热毯与智能终端虽改善了条件,但“顶空盲区靠兄弟站补盲”的协同传统从未改变。雷达屏幕上跳动的光点,既是科技强军的印记,更是“代代相传、生死与共”战友深情的结晶。
当新一代雷达兵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扎根高山的誓言早已融入强军实践。他们驻扎深山、前出沿海;他们深入大漠、挺进高原,昔日的“红色雷达魂”,此刻正化作电磁频谱中奔涌的忠诚血脉——远程操控系统里跃动的字节,是“不畏山高,不怯风雪,不惧雷鸣,不避雨雾”精神的数字孪生;智能预警平台上流转的讯号,延续着“九战九捷”的使命担当。
编 审:王 麒 刘 斌
编 辑:王新元
作 者:李凌宇 饶子锐 杨浩诚
本期策划:雪莲广播台
主管 | 空军预警学院政治工作处
预警空天
信息战的排头兵
信息化的最前沿
信息网的千里眼
来源:芳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