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死亡数最多的传染病:艾滋病!正在学生和老年人中蔓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7:28 1

摘要:“老王,你怎么来医院了?不是一直身体挺好吗?”52岁的李阿姨边脱口罩边和王大爷打趣。门诊走廊里,王大爷有些尴尬地低头苦笑:“也没啥,就是最近听社区宣传,说现在学生、老人染上传染病的多,我家孙子还催我来做个检查。谁想到,医生查出点异常,把我吓一跳。”

“老王,你怎么来医院了?不是一直身体挺好吗?”52岁的李阿姨边脱口罩边和王大爷打趣。门诊走廊里,王大爷有些尴尬地低头苦笑:“也没啥,就是最近听社区宣传,说现在学生、老人染上传染病的多,我家孙子还催我来做个检查。谁想到,医生查出点异常,把我吓一跳。”

当天,和王大爷一起排队的,既有活泼穿校服的年轻学生,也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不少人在填表时遇到同样的问题:“过去一年是否接受过传染病筛查?是否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

这不是危言耸听。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官方数据,2020年我国因艾滋病死亡人数高达18819人,稳居全国法定传染病死亡数首位。比新冠、结核、肝炎、狂犬病这类大家熟知的“大病”更致命。而最让专家揪心的是,如今新增艾滋病感染呈现“两头翘”——最易出现在学生与老年人群。为什么一个本以为遥远的传染病,会悄然进入普通家庭,盯上最无防备的孩子和老人?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防患于未然,保护家人?下面,我们用权威数据、真实病例,一起揭开“去年我国死亡数最多传染病”背后的真相。

艾滋病,离我们到底有多近?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是某些特殊群体才会遇到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想法已经严重落伍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累计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04.5万例,且人数持续上升从2014年至2020年,所有报告感染者中,超过95%通过性传播感染,其中异性传播比例超70%,男性同性传播超20%

更值得重视的是,“两头翘”现象正在不断加剧。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年学生与老年人群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指出:“我临床接诊遇到最小的艾滋病感染者,只有高中生和刚入大学的学生;年纪最大的患者,则有80多岁的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

原因有三:青少年性知识匮乏,部分学生缺乏正确性健康教育,对艾滋病及其他性病的防护一知半解。盲目好奇、网络信息泛滥,容易导致他们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发生高危行为;老年群体警惕性低:近年来,部分老年人“再婚热”、交友活跃,隐私观念又弱,防护意识淡薄。不少老人觉得“岁数大了,不会有事”,反而成为病毒的“新猎场”;社会歧视与偏见:很多人避谈艾滋病、讳疾忌医,觉得“查这个丢人”,导致错失早期诊断窗口。

医学统计显示,艾滋病“窗口期”长达4周,感染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直到身体出现严重免疫缺陷才被察觉,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患者在“无感知”中,迅速发展到晚期、甚至不幸离世。如果你还天真地以为——“艾滋病只是别人的事”,那很有可能已经暴露在风险之下。

去年学生和老年人艾滋病感染增长情况究竟有多快?

“按理说,学生和老人应是最稳当的群体,怎么会中招?”——这是很多家长、子女的疑问。

数据说明一切。2021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报告人数继续攀升,且病毒感染趋势向低龄化发展。张福杰教授门诊不乏高中生、大一新生患者。这些年轻人普遍是因为“自我感觉无恙”,直到有朋友被查出,或者身体出现反复低热、溃疡、淋巴肿大,被家长带到医院才发现早已感染。

老年群体同样不容乐观。2020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开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新增艾滋病病例占比快速上升,个别省市80岁以上老人被查出艾滋病也屡见不鲜。很多老人因伴侣离世、生活孤独,忽略自我保护,再加之相关避孕、防性病知识普及不足,使得艾滋病威胁悄然放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95%以上的新感染源于性传播,而部分老年人甚至“觉得不会怀孕不用防护”,这是极其危险的误判。此外,不少老年人或学生因身体原因输血、针灸或接受非法美容纹身,也存在被感染风险。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未来几年预防形势将更加严峻。艾滋病不是“某一类人”的专属,它可能就潜伏在你关心的家庭成员、同学邻居身边。

高危行为后怎么办?阻断与检测,能不能补救?

“如果怀疑自己有过高危行为,还来得及补救吗?”这是门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目前,艾滋病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及早发现、规范治疗可以极大延长患者寿命并改善生活质量。对于不小心发生了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接触、接触疑似污染血液),应立即采取这些措施:主动前往疾控中心或正规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并咨询专业医生。但要明白,艾滋病存在“窗口期”,最准确的检测建议在暴露后4周进行;合理使用阻断药(PEP:暴露后预防药物)。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高危暴露后最理想24小时内用药,最迟不超过72小时,需连续服用28天,能有效降低95%以上的感染风险。服药期间需定期随访,出现副作用应及时就医;医护人员、警察等职业暴露群体应立即进行局部清洗、报告上级并开展专业处置

切记,错过最佳窗口期,用药、检测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硬撑”“拖延”是最不负责任的自我安慰。科学数据显示,正确使用避孕套,在预防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上,保护率高达99.9%和85%。日常生活要拒绝侥幸心理,做好全面防护。

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做到这六条你就安全大半

正如专家反复强调——艾滋病“无药可治、预防为先”,关键是守住防线。以下这六点,必须牢记:洁身自好,杜绝高危性行为。不滥交、不轻信陌生网络“约会”,远离性交易诱惑;远离毒品,共用注射器是感染HIV病毒最快的方式;个人生活用品独立使用,不共用剃须刀、牙刷、刮痧板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私人物品;美容、美发、纹身等务必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机构,要求全部器械消毒一次性无菌;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不抱侥幸心理、不觉得“说出来不好意思”;日常生活如拥抱、握手、同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应消除不科学的偏见和歧视,帮助感染者更好回归社会。

附加问答——关于艾滋病的六个常见误区

问:拥抱、共饭会传染吗?
答:不会!唱歌、跳舞、拥抱、同饭、按摩、擦肩过都不传播艾滋病。

问:HIV阳性还能生孩子吗?
答:可以。科学治疗下,通过规范医疗手段可极大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问:感染者之间还要用安全套吗?
答:必须!不同病毒亚型、耐药基因不同,交叉感染会让治疗变得极为艰难。

问:艾滋病有歧视吗?
答:不可歧视。感染者是疾病受害者,需要同理心和科学的支持,而非边缘化。

问:感染了就“判死刑”吗?
答:不是。正规药物治疗,可如慢性病般长期平稳生活,早治早好。

问:后悔“高危行为”来不及查怎么办?
答:及时求助医生,严格遵从PEP阻断药操作指南。

结语

健康,不是空泛口号,而是精准守护。艾滋病——这条去年死亡数最多的传染病“隐形杀手”,不挑年龄、不看身份,只与无知和疏忽为伴。守住自己的安全底线,是对家庭最大负责。如果你和亲人有任何疑问、怀疑,别讳疾忌医,立即到正规医院咨询排查,抓住黄金窗口,还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202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国家卫健委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4.《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控数据统计年报(2021)》 5.《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6.《性传播疾病防控与预防指导》,中华预防医学会 7.《中国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现状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来源:鲁老师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