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探气象 风云觅真章:气象部门联动开展科普月活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7:18 1

摘要: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全国气象部门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推动气象知识走近公众,展现出气象科技服务民生、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从葫芦岛市气象局开放局史馆呈现九十年科技变迁,到德宏州开展“气象+农业”精准培训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气象科普正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富实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全国气象部门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推动气象知识走近公众,展现出气象科技服务民生、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从葫芦岛市气象局开放局史馆呈现九十年科技变迁,到德宏州开展“气象+农业”精准培训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气象科普正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富实效的方式,融入社会脉络,逐步发展为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

日前,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气象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广泛传播气象科学知识,推动气象科技惠民。

其间,中国气象局统筹推出多项重要活动,包括气象科技下乡、“我在‘馆儿’里说气象”视频展播、“开学第一课——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学生气象科技创新大赛、“千乡万村科普行”活动等,集中展示气象科技成果与创新文化,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推动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优质科普作品创作。多地气象部门同步推出多项特色科普实践——安徽省宿州市依托气象科技小院邀请省市专家团队开展“融入式”农业气象服务;贵州省开展“风云知农意”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等,将气象科技转化为百姓生产生活科学指南。

技术赋能下的线上活动也丰富多样。9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出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将开设“平安守护”气象专场——“化解极端天气”,推出《临危不惧——暴走的“台风”》《极端高温来临,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等一系列优质科普视频。各级气象部门也创新形式,深度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出“以数赋能”气象科普直播,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在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开展科普专题等,为公众提供一个深度学习的权威平台。

日前,气象出版社结合首届全国科普月活动,与山东、江苏、上海、重庆等省(市)气象局、新华书店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书架活动。本活动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主题,在各省新华书店核心区域设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书籍专题书架,展示近年来出版的优秀气象科普图书,向公众广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切实提升全社会应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经过气象出版社与相关省气象部门精心筹备,山东书城、江苏凤凰书城、上海福州路书城、重庆沙坪坝书城、青岛书城书架已陆续与公众见面,书架重点展示了《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气象之旅——中小学气象通识课》《气候:历史的推手》《定真气象科普丛书》《公民应急防御指南:警警历险记》等优秀气象科普图书,图书内容兼顾科学性和可读性,覆盖了不同年龄层次阅读需求,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目前,云南、浙江、广东等地活动也在筹备中,不久将启动。

图为气象出版社联合多省共建的防灾减灾书架 供图:气象出版社

活动还安排了气象科普公益讲座,邀请各省气象部门科普专家现场授课,向公众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与书架相呼应,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气象防灾减灾书架活动自2024年创建以来,推动气象出版社、各地气象部门、各地新华书店资源共享,打通气象知识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和云南省“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特色县,陇川县正迎来甘蔗生长养护与蚕桑养殖关键时期。为帮助农户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气象局以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为契机,积极将气象服务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在州科学技术协会的协助下,联合陇川县气象局、清平乡政府开展“智汇云岭·百名专家基层行”暨气象助力挂钩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培训活动,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此次科技培训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活动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蚕桑研究所、甘蔗研究所专家与州气象局专家组成授课团队,为清平乡百余位蚕桑、甘蔗种植农户送上“定制化”科技产品。蚕桑专家结合陇川本地气候与典型案例,详细讲解桑树品种选育、蚕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手把手指导农户识别蚕病早期症状并做好防治工作;甘蔗专家则重点围绕如何利用降水、温度等气象资源优化种植周期以及借助现代农机开展深耕、施肥作业提升单产,同时针对宿根甘蔗萌芽期管理给出具体操作方案;气象工作者贴近农户需求,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如何通过手机APP、短信等获取精准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帮助农户降低暴雨、大风、低温等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

德宏州气象局在乡村振兴挂钩村开展低空经济实践作业,在田间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拍摄:余航

为增强技术推广实效,活动采用“理论授课+田间实操”创新模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无人机协会现场助力,在清平乡甘蔗连片种植区现场演示无人机农药喷洒技术,仅半个小时便完成近百余亩甘蔗病虫害防治作业,让农户直观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此同时,气象工作者携带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在田间开展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实时监测,为无人机低空作业提供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讲解不同天气条件下无人机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

此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户科学种养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序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下一步,州气象局将持续深化气象与农业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基层技术培训,推出更精准的农业气象产品。

公众走进葫芦岛市气象局史馆——

零距离感受科技发展脉搏

在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辽宁省葫芦岛市气象局史馆面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走进馆内,公众与气象历史、科技“零距离”接触,见证从手工观测到智能预报的科技变迁。

本次活动以“触摸气象的古往今来”为主题,通过“机构沿革”“发展历程”“荣誉展示”三大展区,呈现葫芦岛市气象事业自1935年兴城园艺试验场首次观测以来90年的发展历程。馆内陈列的20世纪手工观测记录本,与如今的卫星遥感、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形成记忆链条,展现出气象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这些老仪器、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进步的足迹。”公众在参观时表示。讲解员介绍道,我国气象业务经历了从手绘天气图到数值预报、从人工观测到自动化观测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巨变,从最初的广播播报,到如今通过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发布,气象信息实现实时、靶向推送……公众一边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拍照记录下展品细节。

活动现场,公众还了解了气象科技在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深度应用。2021年成立的省级花生气象服务中心,依托无人机、便携式测墒仪等新技术,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时段、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展现出科技赋能气象服务的显著成效。人工影响天气展区同样吸引不少目光。在一枚增雨火箭弹模型前,几位公众驻足讨论。“这个火箭弹是真的吗?它怎么能让天下雨呢?”其中一位来参观的小朋友指着火箭弹模型好奇地问道。讲解员耐心解释:“这个是模型,真正的火箭弹里装着催化剂,发射到云层里就能帮助雨水形成。从1969年葫芦岛地区开展人工增雨,到如今我们拥有的各类设备,科技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更加安全、精准和高效。”

图为公众参观葫芦岛市气象局史馆 供图:葫芦岛市气象局

在人才队伍展区内,齐树林同志的事迹尤为感人。作为葫芦岛市第一位高级工程师,他发明的时间尺曾在气象数据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能有这样的创新,实属不易。”一位公众感叹道。荣誉墙上,记录着几代气象工作者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普,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公众表示,“今后我们还将向身边人宣讲推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

此次局史馆开放活动作为葫芦岛市气象局2025年全国科普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物、图文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生动展示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应用。今后,葫芦岛市气象局将继续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推动气象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增强全社会气象科学素养和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陈啸龙 冷家昭 汤歆婷 杨丽霞 周蓉 王家乙 张丽敏 苏慧

发布:卜钰

审核:叶海英

来源:黔气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