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谷食文明的密码,竟然藏在一日三餐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7:02 1

摘要: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以粟、黍、稻、麦等为主粮,著名饮食文化学者王仁兴的四卷本《谷食中国》,将“谷食”作为中华文明的典型表达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考察和阐释。

绘画:分峪

中华谷食文明的学术解码

文丨赵建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以粟、黍、稻、麦等为主粮,著名饮食文化学者王仁兴的四卷本《谷食中国》,将“谷食”作为中华文明的典型表达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考察和阐释。

对谷食进行考古学意义的发生学探索,是著者渗透全书的学术意识,并因此构成本书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作者在进行考古学考察时,格外注意“证据”的科学可信度和对饮食生活场景的还原解读。对于古遗址发掘出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制器皿等,通过是否为食器及属于何种食器的追问,确认其造型、相关功能,进而做出饮食操作与环境的估测,使关联谷食的器皿具有了考古学溯源的科学可信度。著者深刻把握了谷食考古与植物学、生物学考古等的差异,努力把饮食场景、烹饪场景的历史再现放在首位。其次,作者十分注重谷食考古的实物信史论证,基于此确认中华饮食文明的由来及其初始存在特征,在揭示中华饮食文明的原始面貌,及其寄寓于谷食、器物的文化精神和智慧方面,做了很好拓荒性研究,客观地证明了中华谷食文明的原始积淀与工艺升华,就聚焦“谷食”这一饮食文明侧面而言,可以说,著者的详尽讲述和探赜索隐,以个性化的研究建立了关于“谷食”文明、“谷食”文化的学术谱系。

对谷食文明展开深入的人文学探究,是本书又一突出特点。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人文化成”的历史非常悠久。王仁兴将饮食人文学的研究重心放在“谷食”的“食”上面,以“人文”大概念涵摄“谷食”。全书分为“蒸”“煮”“炸”“烙”四卷,各卷之所论,俱能如数家珍般就食材处理、食器改造、食品调制等“剧目”,一一给予人文性生动呈现。而温馨的语言款款托举谷食的厨艺之诗性、人性之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人非凡的饮食人文创造力。譬如,“馓子”的形状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与中国多民族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如何,以及它在形态改变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经过“炸”“熬”等方式的研制,甚至可盛在竹笾等容器里,连原料也涉及麦、麻、稻、黍等多种,名称相随发生变化,这些都特别富有人文趣味。再如,百姓家平常吃的“包子”,其形制从三世纪的“束晳牢丸”,到唐宋时“牢丸”分化出“笼上、汤中、牢九”,还有“出尖馒头”“伏日包子”等等,在宋代已“皮面趋薄、馅心多样”,并与民俗、庆典等深度融合,由北方到南方,蔚然而成普遍受欢迎的美食,名称上也逐渐包子、馒头并举,“寿筵包子”“荷莲兜子”等名堂迭出。著者精彩绘制了一幅幅琳琅满目的谷食人文图卷。著者还深入地对谷食文明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以“世界性”学术视野观照谷食文明,提出解码性的见解。著者在各卷都嵌入中外谷食的比较研究,突出中国谷食的“本土化”特征和多民族谷食的文化生成复杂性。譬如,“胡饼”“胡饭”在公元二世纪就传入洛阳。“艾窝窝的历史渊源中,既有波斯—伊斯兰饮食文化中的甜食元素,又有中国本土米食文化中的二次蒸法工艺元素。”(《蒸食卷》,第248页)对谷食文明的多维度解码意味深长:一是面向世界宣说中国谷食IP,提出了中国谷食的“证据链”证明;二是努力厘清中华谷食的传入与传出的真实情状;三是对饮食“丝绸之路”给予了角度独到的阐释。总之,《谷食中国》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重要著作。作者作为饮食文化界的老前辈,在耄耋之年又推出这一厚重著作,可喜可贺! 而从倾注了作者毕生心血的本书来看,其考稽求证的至严至细,叙述的清新儒雅,语言的温润生动,都令人捧卷难释,显然,这是一部雅俗共赏、内涵深厚的好书。

本文首发于2025年8月6日《中华读书报》

经作者授权转载发布

《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全四卷)

王仁兴 著

ISBN:978-7-80768-496-1

定价: 335.00元

装帧: 精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共四册,分别为煮食卷、蒸食卷、烙食卷、炸食卷,从全球谷食文明的角度揭示了中华小吃、糕点、主食的前世今生,写出了“小吃大产业、小吃大文化”中的“大”,展现出中华谷食文明和东方膳食模式的魅力。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主食的研究总集,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美食探索。

来源:生活书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