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上午,1架运-20专机在4架歼-20战机的护航下,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13日上午,在各界代表的注目哀悼中,他们在礼兵的护卫下,被送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地宫。时隔70多年,烈士们终于“归队”。
上好这堂特殊的思政课
评论员 王栋
9月12日上午,1架运-20专机在4架歼-20战机的护航下,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13日上午,在各界代表的注目哀悼中,他们在礼兵的护卫下,被送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地宫。时隔70多年,烈士们终于“归队”。
这些动人场景,通过大屏幕、互联网直播,传遍神州大地。每一次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都是一堂面向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政课。
这堂课,是在凝聚民族意志。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场立国之战,一扫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的屈辱阴霾,从此“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带着强烈的自信心,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场战争中197653名优秀战士牺牲,有些长眠在异国,成为国家和人民心中永远的牵挂。自2014年起,已有12批1011位烈士忠骨还乡。威龙轰鸣,专机荣归,水门升起,军民肃穆。祖国以最高荣誉接英雄回家,这是对烈士的告慰,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精神融入民族基因,激励中华儿女在新时代接续奋斗。
这堂课,是在展现大国荣光。70余年前,志愿军将士远赴他乡保家卫国时,祖国尚在百废待兴;如今,运-20鲲鹏展翅、歼-20威龙列阵,以大国重器护送英雄归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也是对“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承诺的坚定践行。从与韩国协商遗骸交接,到全国直播迎回安葬仪式,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当代中国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崇、对和平的珍视,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重情重义、坚守承诺的大国形象。这种荣光,不是炫耀武力的张扬,而是守护精神根脉的虔诚。这堂课,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从中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与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向心力。
这堂课,是在致敬青春担当。在迎回仪式现场,参战老兵何临弟泪洒当场,让无数同胞红了眼眶。他入朝时仅13岁。今天,他心心念念的大哥哥们回来了。当年奔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将士,许多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告别亲人、远离故土,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用生命书写了青春的意义。如今,当30位烈士的遗骸在礼兵护送下 “归队”,我们学习到的不仅是英雄壮举,更是那一代人“舍生取义” 的青春担当。
今年,我们看到迎接的人群中有许多大中小学学生,包括港澳台学生,在沈阳、丹东、孝感等多地,爱国主义思政课也在同步开展。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是对当代青年的生动教育实践: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青春的理想是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它提醒着年轻一代,要铭记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青春在担当与奉献中绽放光彩。
我们看到,青春的担当正在传承,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扎根基层的“兵支书”、冲锋在前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他们沿着英雄的足迹,在不同岗位上践行“强国有我” 的誓言。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让民族精神在铭记中传承,让复兴力量在致敬中凝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