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一场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普盛宴拉开了沪青两地科学教育交流的序幕。9月13日举行的"科创校长空间站"人工智能专场暨科普援青行动启动仪式,通过双会场联动模式,为青海果洛州的青少年搭建起通往科技前沿的桥梁。上海主会场与果洛州分会场实时连线,让高原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一场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普盛宴拉开了沪青两地科学教育交流的序幕。9月13日举行的"科创校长空间站"人工智能专场暨科普援青行动启动仪式,通过双会场联动模式,为青海果洛州的青少年搭建起通往科技前沿的桥梁。上海主会场与果洛州分会场实时连线,让高原学子同步感受科技魅力。
活动现场,首批"科普资源包"的捐赠成为焦点。这份包含科普视频、纪录片和在线课程的数字礼包,将通过云端平台直达果洛州多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表示,这些精心筛选的科普内容既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又紧扣科技发展脉搏,能有效弥补当地科学教育资源短板。
在主题演讲环节,两位专家从不同维度解析人工智能前沿。马利庄教授以《机器人如何认知世界:具身智能的3D感知与思维链》为题,揭示了传统机器人在空间理解、多步推理方面的技术瓶颈。他通过机器人取鸡蛋的生动案例,阐释了"思维链"技术如何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流程认知突破。"就像人类需要先观察环境,再规划动作,最后小心实施,智能机器人也在学习这种连贯思维。"马教授解释道。
周栋焯教授则带来《人工智能的神经元故事》,从生物神经科学视角解读AI发展。他通过对比人脑神经元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展示了两个领域如何相互启发。"就像理解鸟类飞行原理帮助人类发明飞机,研究大脑工作方式正在重塑人工智能的未来。"这场跨学科对话让在场师生耳目一新。
作为科普援青行动的重要载体,"科创校长空间站"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除线下资源输送外,平台还将通过直播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形式,持续向果洛州输送优质科普内容。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计划开发适合高原地区的特色科普课程,将当地生态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了解本土文化的创新人才。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