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街边那些以前会匆匆路过的施工围挡,不再是单调的蓝白铁皮,也没有生硬的“施工勿近”,“活人感”文案开始频频登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街边那些以前会匆匆路过的施工围挡,不再是单调的蓝白铁皮,也没有生硬的“施工勿近”,“活人感”文案开始频频登场。
品牌也越来越懂得挖掘这块临时空间的价值,利用围挡的短暂、即时和临场感,把原本用来“遮丑”的隔板,变成“吸睛”的户外广告,让它在施工期就能与路人对话、制造互动,像一块只在这一段时间存在的限量版广告牌。
小红书最近在上海举办了个手串市集,市集还没布置好,就先在施工现场放置了多款充满“疯癫”感的围挡,文案自带“先声夺人”的效果,早早吸引了路人目光。
脑子都给了市集,围挡文案实在憋不出来了...
目前还是“素串款”,两天后变“大爆款”。
别看我施工期灰头土脸,开幕后逛到你们上头。
「搭完这个场,我要睡到国庆节」,前一秒还在卷工作,后一秒直接躺平,完美演绎当代年轻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四款围挡的文案一个比一个“疯”,像是从打工人朋友圈扒下来的真实吐槽,市集还没开,围挡先凭着这份活人感的“疯言疯语”,吸引路人关注,提前拉满曝光,也完全贴合小红书的社交属性。
MUJI 成都太古里旗舰店开业 10 年后官宣闭店焕新改造,那组围挡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没有复杂的宣传语,只有“川流有息”,短短四个字,韵味无穷,透着 MUJI 一如既往的自洽与舒适感。
“川流有息”是对成语“川流不息”的巧妙反转和再创造。
相较于“川流不息”所描绘的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的动态场景,“川流有息”特意保留“川流”的意象,将“不息”变为“有息”,从原本“不停歇”的动态,转成了“能停顿、可休息”的状态,贴合了品牌想传递的生活方式。
围挡的画面大面积的蓝色铺成水面,一只苍鹭静立在水流边,既暗合了成都依水而居的地域特色,又传递出品牌像川流一样,虽暂时缓下来休整,但生命力不息。
这个标语用在成都这个地方也很有意境,“川”字指代了四川的简称“川”,“息”则刚好对应品牌一直强调的舒适、自然。成都人本就讲究松弛有度的生活节奏,这和 MUJI 的品牌理念恰好合拍,让这个标语不只是文字,还多了份和当地生活的契合感。
用短短四字搭配简约的留白画面,营造出强烈的品牌调性和场景感,正是这个文案出色的地方。
淮海中路从不缺时尚广告,但 H&M 那组围挡,还是会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 H&M 在中国最大的旗舰店重新回归上海市淮海路,街头竖起了巨型围挡,没有明星代言,也没有复杂设计,用醒目的红色背景,搭配简洁的一句标语:“这个广告牌上没有偶像,你就是风格偶像”。
如此巨大的围挡和标语设计,即使是“临时广告位”,也让 H&M 在淮海街头成了视觉和话题焦点。
快时尚领域的广告常被潮流明星、人气偶像霸屏,H&M 却反其道而行,将焦点转向消费者,这种直白又有态度的表达,贴合了品牌的潮流属性,又让路人能够在短短几秒内 get 到核心信息,与品牌倡导的自信、独立理念产生共鸣。
在寸土寸金的淮海路,这样的文案比华丽的海报更有冲击力,也悄悄把品牌的时尚主张,种进了路人心里。
围挡,这个装置出现在街头,自然就代表着场地正在装修或施工。但京东来了一记奇招,没有实际施工,反而把围挡当作户外广告媒介,策划了一场反转营销。
最近不少城市的街头突然冒出一批红色围挡,醒目的宜家 logo 配着“宜家新店,即将开业”,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哎?这里要开宜家了?”
可当在人们好奇地走到围挡背面时,就会发现文案画风突变——“但不在这里,在京东”。不少人瞬间有种“被套路”的感觉,虽然感觉“空欢喜”一场,但也都忍不住讨论起来。
这其实是京东和宜家精心策划的引流操作:先利用大众对宜家实体店的期待,借围挡制造悬念吸引线下关注;再通过背面的反转文案,将路人的注意力引导至“宜家入驻京东”的核心信息上,成功把线下流量转化为线上关注,让俩品牌合作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也有网友根据宜家惯用蓝黄色的品牌调性,为这个围挡找到了“不是宜家开店”的证据,因为宜家的广告根本不会用红底。
京东这波用围挡来做线下宣传,选的媒介很巧。围挡本是街头常见的施工装置,自带真实感,能让路人信这里要开宜家新店,而且正反两面能够刚好实现制造悬念-揭晓答案的反转,更易引发讨论。
不仅是品牌会借围挡这一“街头公共媒介”的属性来增加曝光量,城市里的商业街、商圈也常借它传递温度,让施工期的街道不缺人文气息,多了些让人驻足的小感动。
扬州广陵路在施工时,就把围挡变成了写给路人的“街头情书”,路过的人看到这些话,很难不被打动。
“即将见面的,也是我们都在期待的,不用着急,美好,正在生长。”
“因为预感到你会来,于是我早早站到了路边,目击你从四面八方赶来。”
“应景地,换上新衣,说,幸会呀。”
还有其他的街头围挡,不用搞得多复杂,一句有梗的文案、一张充满氛围感的画面,就能让路人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照分享。
“我是围挡,我走了就是香港。”
“上班狂摸鱼,下班不养鱼。不贩卖焦虑,只贩卖快乐的酒。顺利的话,五一前开业。不顺利的话,我会被开。”
“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
“围挡被拆的那天就是我们相遇的那天。”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让人记住的围挡可不只是外观上的变化,它们摆脱了单纯的遮挡作用,文案、视觉、氛围感等有趣又不乏新意,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线下触点,偶尔还能变身一座城市的临时“街头艺术”。
围挡的出圈也恰好能说明,传播不一定非要在屏幕上发生,城市的每一处转角、每一次偶遇,都有可能成为品牌故事的发生地。
你最近路过的施工围挡,有没有一句话或一幅画面让你忍不住停下脚步?评论区晒一晒,看看哪一面围挡,能当城市里最靓的“临时主角”。
来源:创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