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今思⑧ |理解“耻”的内涵与价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5:41 1

摘要:夜读《管子》,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八字,墨迹虽淡,仍觉千钧之重。这“耻”字竟与礼、义、廉并列,成为支撑国家的四柱,足见古人将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耻”这一概念,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历经时代淬炼,至今仍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中熠熠生辉。

理解“耻”的内涵与价值

郑志忠

夜读《管子》,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八字,墨迹虽淡,仍觉千钧之重。这“耻”字竟与礼、义、廉并列,成为支撑国家的四柱,足见古人将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耻”这一概念,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历经时代淬炼,至今仍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中熠熠生辉。

“耻”之观念,源远流长,内涵随时代演进不断丰富。先秦诸子论耻,多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孔子言“行己有耻”,是教导士人立身处世须有底线,知所当止;“有耻且格”则指出道德教化能使民众心生羞耻而诚心归服。孟子更为直截:“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将耻感视为人性善端的萌芽,失此心则近于禽兽;故强调“人不可以无耻”,道出羞耻心对于为人的关键意义。《中庸》所谓“知耻近乎勇”尤为精妙——不将羞赧视为怯懦,反当作进德修业的勇气:唯有承认不足,方能补过迁善,这份清醒自觉,正是勇者的底色。

至宋明理学,诸儒论心性,更重耻德。朱熹谓耻乃“吾所固有羞恶之心”,存之可入圣贤之域,失之则流于卑下,言语虽重,却道破了耻与人格修养的关联,是成贤成圣的关键。陆九渊直斥“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犹如当头棒喝,迫人反省:若无羞耻心,与行尸走肉何异?吕坤则将之与治国之道相联,指出“五刑不如一耻”,道破教化真谛——刑罚禁于行,耻感束于心,欲求长治久安,必使羞耻之心深植人心。

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倡言“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论耻格局更为宏阔。他提出“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将个人廉耻与家国荣辱紧密相系。当时山河破碎,士人若寡廉鲜耻、尸位素餐,国家便失却脊梁。此言既是痛陈时弊,亦为后世读书人立下规箴:个人体面,从来与家国尊严同频共振。近世康有为亦指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认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

世人多将“耻”简单理解为受辱,实则不然。真耻乃是内心的尺度,非惧人言,乃畏己心。古人区分“道德之耻”与“自然之耻”,尤见仁厚——因恶行而羞惭,是向上的动力;因他人天生缺陷而讥嘲,则是真正的失德。“耻”既包含外辱所致的耻辱感,更重在内心省察过失产生的羞愧感。后者才是根本的道德情感,能导人向善。古人亦别“个人之耻”与“集体之耻”:前者关乎一己品行得失,后者系于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尊严。岳飞“靖康耻,犹未雪”的浩叹,便将“集体之耻”镌入民族记忆,化作凝聚人心、砥砺前行的火种。

今日再论耻德,非为复古,实为寻根。于个人,知耻是道德自律的基线,心有此弦,便能在诱惑前持守分寸,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于社会,人人知耻,自能形成向善之风,崇善抑恶,使诚信、互助成为常态。吕坤“五刑不如一耻”之论,于今仍有深意——法治为外在约束,耻感是内在自觉,刚柔相济,方能成就更有温度的治理。“勿忘国耻”始终是凝聚民族精神、激励奋发进取的重要源泉。当下价值多元、信息纷杂,耻感淡化、荣辱不分乃至以耻为荣的现象间或有之。重申“知耻”价值,引导人们明辨荣辱,对于抵制低俗文化、网络暴力、极端利己等乱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2006年提出的“八荣八耻”,更是将千年耻文化转化为新时代的行为准则。从“热爱祖国”到“艰苦奋斗”,从“服务人民”到“诚实守信”,字字切实,如明镜照见荣辱界限。它涵盖法律、道德、信念三层维度,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当代规范。这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掩卷沉思,方知这“耻”字从来不是枷锁,而是安身立命的锚点。传承弘扬“知耻”文化,使人知敬畏、守操守;助社会树新风、存良善;促国家有底气、图自强。它绝非陈旧遗物,而是常驻人心的良知尺度,时刻提醒我们:有所守,有所拒,方能有所成。唯有培育内在的道德良知与责任感,方能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