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长寿秘诀:凡人一生当存“三味”,得一味便延寿十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01:31 2

摘要:注意:本文据资料改编,情节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注意:本文据资料改编,情节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配图仅辅助叙事,旨在弘扬正义、杜绝犯罪。

相传华山深处有一位修道八百年的真人,名叫纯阳子。

他曾于唐朝时期传下一部《长生不老经》,其中记载了一套道家养生秘法,名为"三味养生术"。

此术精妙绝伦,得一味可延寿十年,得三味可增寿三十载。

纯阳子曾言:"凡人一生当存三味,修之者体健神旺,不修者虚弱短寿。"

据《道藏辑要》记载,这三味非药非食,而是三种养生境界。

历代修真之士皆苦苦寻求此三味奥秘,却鲜有人能参透其中深意。

齐国东海之滨,有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士,他精通丹道,对养生修真之术颇有研究。

当时民间盛传他已有百余岁高龄,却面色红润,步履如飞,宛如四十岁的壮年。

这天,一位名叫王远的年轻人慕名前来拜访。

王远年近三十,却已满面皱纹,气息微弱,行走时常感疲乏,甚至有些疾病缠身。

"先生可是陶弘景陶真人?"王远站在山门外,向里面喊道。

片刻后,一位白发飘飘却面色红润的老者走出。

他穿着一件青色道袍,手持拂尘,眼神炯炯有神。

"贫道正是陶弘景,不知小友何事前来?"

王远连忙跪下行礼:"弟子王远,慕真人大名已久,闻说真人掌握长寿之道,特来求教。

弟子虽不到三十,却已体弱多病,每日如同背负千斤重担,实在痛苦。"

陶弘景细细打量了王远一番,轻叹道:"你阳气不足,精气外泄,五脏六腑皆有亏损,难怪如此年轻就已衰老。"

"请真人救我!"王远急切地说。

陶弘景摇了摇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但人若能顺应自然之道,确实可以延年益寿。"

"真人可否传授长寿之术?"

陶弘景沉思片刻,说道:"我观你与道有缘,且心地诚恳,便破例传你一些养生之道。

记住,道家长寿秘诀在于三味,得一味便可延寿十年,三味齐全,便可增寿三十载。"

"三味?是何三味?"王远疑惑不解。

"且随我来。"

陶弘景带着王远进入道观后院的一座小木屋。

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桌,桌上放着茶具和几本道经。

他们坐下后,陶弘景泡了一壶茶,给王远倒了一杯。

"第一味,名为'清味'。"陶弘景轻抿一口茶说道。

"清味?是指清茶之味吗?"王远问道。

陶弘景笑了笑:"非也。清味指的是清心寡欲之味。人之所以短寿,多因欲望太重,劳心伤神。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你可知老子为何这么说?"

王远摇头表示不解。

"世人多为色声香味触所迷,耗费精气,损伤五脏。

你看那些达官贵人,虽锦衣玉食,却往往短寿。

为何?就因他们纵欲太过,心不得安宁。"

陶弘景继续说道:"清味之道,在于知足常乐,不为外物所动。饮食有度,起居有常,色欲有节,喜怒有时。这便是第一重境界。"

王远若有所思,问道:"那如何才能做到清心寡欲呢?"

"修身始于律己。

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七分饱,饮酒不过三杯,男女之事一月不过三次。

心中杂念起时,深呼吸三次,念'天地清宁'四字,自能心平气和。"

王远虚心请教:"这清味之道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正是如此。世人多为五欲所困,难以自拔。你若能持之以恒,半年便见成效。"

陶弘景说完,带王远来到道观后山的一片竹林中。竹林清幽,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他们走到一块平坦的石头前坐下。

陶弘景闭目静坐片刻,缓缓说道:"第二味,名为'静味'。"

"静味?是指安静的意思吗?"王远问道。

"差不多。

静味指的是心神宁静之味。

世人多被外界干扰,心神不宁,日夜思虑,耗神伤气。

你看那些整日为名利所困的人,不到五十便已两鬓斑白,腰背佝偻。"

陶弘景指着周围的竹子说:"你看这竹子,无论风吹雨打,始终挺立不屈,内心虚静。

人若能如此,自然长寿。"

"那如何才能做到心神宁静呢?"

"修行在于心静。

每日清晨和黄昏,面向东方静坐半个时辰,呼吸绵长,心中不起一念。

若有杂念,不必强求驱除,只需观照它的来去,如看云卷云舒。

久而久之,心自能定。"

陶弘景接着说:"还有一法,名为'数息法'。

每日静坐时,专注于呼吸,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如此往复。

心随息走,息随心行,久之能使心神合一,内外和谐。"

王远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这静味之道,是要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啊。"

"不错。

喧嚣扰攘之中尤需心静如水。

得此静味,不仅可延寿,更能增智慧,明事理。"

陶弘景站起身,带王远继续前行,说道:"我还要告诉你一个诀窍。

静坐之时,可以想象自己体内有一股白光,从头顶入,徐徐流向全身,所到之处,身体变得轻盈透明。

这叫'内视法',能使五脏安宁,百病不生。"

王远好奇地问:"真人,这内视法是否就是道家所说的'存想'之术?"

"正是。

存想之术乃是修道要诀之一。

通过意念引导体内元气运行,可以强壮脏腑,疏通经络。"

两人走了许久,来到一处高崖之上。

放眼望去,只见远山如黛,近水如镜,天地之间一片宁静祥和。

陶弘景深吸一口气,说道:"前两味若能掌握,已可延寿二十年。

"真人,前两味我已铭记于心,不知这第三味是什么?"王远恭敬地问道。

陶弘景深深地看了王远一眼,缓缓说道:

"这第三味不仅是三味中最为关键的一味,更是决定凡人能否真正长寿的关键所在......"

陶弘景微微一笑,说道:"第三味,名为'和味'。"

"和味?"王远困惑地重复着这两个字,"是指调和的意思吗?"

"和味有三层含义。"

陶弘景竖起一根手指,"第一层,身与心的和谐。

许多人表面养生,却内心焦虑;有人终日静坐,却与人交恶。

这都是不得'和'字诀窍。

身体健康而心灵不宁,终究难以长寿。"

"原来如此,"王远恍然大悟,"身心必须同时兼顾。"

"第二层,"陶弘景又竖起一根手指,"人与人的和谐。

世间有人独居深山,远离尘嚣,却不知人是社会之人,脱离群体反而折寿。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恬淡虚无'不是逃避人际,而是在交往中保持心灵的平和。"

王远若有所思:"真人是说,我们应当与人和睦相处,心中不起嗔恨之心?"

"正是。

与人为善,心平气和,不记前嫌,不存恶念。

若能做到这一点,心气自然畅通,百病不生。"

"那第三层含义是什么?"王远追问道。

陶弘景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远方:"第三层,是人与天地的和谐。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顺应天时,适应地理,调和人事,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和'。"

他指着远处的山水说:"你看那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不违背天道;那水,高处流向低处,从不逆行。

人若能如此,顺应自然规律而行,自然寿延百年。"

"如何才能做到人与天地和谐呢?"王远问道。

"春天多散步,使肝气舒展;夏天早睡晚起,使心气平和;秋天早睡早起,使肺气清肃;冬天早卧晚起,使肾气潜藏。

这是顺应四时之道。

在饮食上,春多酸,夏多苦,长夏多甘,秋多辛,冬多咸,以助五脏之气。"

陶弘景继续说道:"还要顺应节气变化,如立春后多食春笋,立夏后多饮绿茶,立秋后少食生冷,立冬后多进温补。

这都是与天地和谐之道。"

"原来'和味'如此深奥。"

王远感叹道。

"不仅如此,"陶弘景说,"'和'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和而不同。

道家讲究阴阳调和,并非要消除一切对立,而是要在对立中求得平衡。

喜而不狂,怒而不乱,悲而不伤,乐而不淫,这才是真正的'和'。"

陶弘景站起身,手指轻拂衣袖上的尘土:"世人多执着于一端,或好静恶动,或重养轻修,或重形轻神,都是不得'和'的表现。

若能动静结合,形神兼修,内外兼顾,方能真正长寿。"

王远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三味之中,清味教我们减少欲望,静味教我们平静心神,和味教我们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者缺一不可。"

"不错。"

陶弘景欣慰地点点头,"你已得其精髓。

记住,清能除浊,静能制动,和能生长。

三味合一,方能真正延年益寿。"

王远拜伏在地:"弟子受教了。

请问真人,若能掌握这三味,真的能延寿三十年吗?"

陶弘景微微一笑:"延寿多少,不必过于执着。

关键是活得自在、活得明白。

若能在有生之年,心安理得,无怨无悔,便是真正的长寿。"

自那以后,王远开始按照陶弘景教导的方法修行。

他清心寡欲,戒除贪婪;静心养神,不为外物所扰;与人和睦,顺应自然规律。

三年后,他面色红润,精神焕发,体力充沛,俨然返老还童。

后人记载,王远活到了九十七岁,在临终前一刻,他仍然神志清醒,安详而去。

他将陶弘景传授的"三味"之道记录下来,流传后世,造福了无数寻求健康长寿的人。

据《神仙传》记载,陶弘景最终得道成仙,飘然而去。

但他留下的"三味"长寿之道,却成为道家养生的重要法门,被后人奉为至宝。

在道家看来,生死有命,但寿命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修为与智慧。

若能掌握"清、静、和"三味,不仅能延年益寿,更能活出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