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立方制药多动症仿制药上市,解决患者用药焦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5:48 1

摘要:在这款药上市之前,中国市场上长期只有强生旗下西安杨森生产的专注达。这款药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被视为治疗ADHD的“黄金药物”。

2025年9月2日,立方制药研发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正式商业化销售。

这是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该类仿制药,被业内称为是“打开ADHD治疗新格局”的重要一步。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和成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松了一口气。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仿制药上市就能解决临床困境?药物多了,患者就一定更容易获得治疗?

在这款药上市之前,中国市场上长期只有强生旗下西安杨森生产的专注达。这款药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被视为治疗ADHD的“黄金药物”。

但从2023年起,专注达在全国多地出现断供。西安杨森曾在2024年6月公开回应,由于全球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生产能力难以满足,才引发市场供应紧张。

这背后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现实:中国ADHD患者数量庞大,但治疗资源紧缺,尤其是药物选择十分有限。

立方制药推出的仿制药,比原研药价格低约20%,且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从价格和可及性来看,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但正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中心陆峥所说:“新药要进医院,还得走流程,走完审批和公示,最快也得几个月。”

换句话说,虽然药已上市,但对不少患者来说,短期内还是难以直接获得。这是现实的第一层。

价格降低,医保覆盖,听起来像是解决了大问题。但有患者家属在社交平台上发贴抱怨:“药便宜了,可我孩子看不上号。”

ADHD的诊断并不简单。

2023年发布的《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明确指出,ADHD的诊断必须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完成,普通门诊医生无法胜任。

王哲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主管药师,他也表示,医院目前不开ADHD治疗药,是因为诊断门槛太高,不能随意开。

这个病不仅仅是“注意力不集中”那么简单。

它可能合并焦虑、抑郁、双相障碍等多种精神问题。陆峥在《中国新闻周刊》中提到,尤其是成人ADHD患者,很多人长期被误诊、漏诊,真正能接受系统治疗的比例非常低。

在这样的现实下,药多了、便宜了,但如果看不上病、开不到药,患者焦虑依然存在。

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关于ADHD的讨论越来越热。有些人甚至自我诊断,把ADHD当成一种流行趋势。

2023年《共识》指出,中国成人ADHD患病率大约为3%。但由于长期缺乏关注,加上诊断体系不完善,很多人直到成年才明白自己为何从小学习效率低、情绪不稳定。

也有不少人担心,ADHD概念被泛化,是否会导致“过度医疗”?甚至表示:药物是不是会被滥用?

毕竟哌甲酯类药物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在国外,一些人将其当作“聪明药”使用,试图通过它提升专注力。国内也有部分学生家长对这类药物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靠药提分”。

王哲强调,这种药并不能让人变聪明,只是能让因ADHD而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在学习时更容易投入。

对于正常人来说,这种药不但没有提神作用,还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成瘾。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对该类药物实施严格监管,必须凭红处方由精神科或儿科专业医生开具

目前,包括立方制药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在内,国内共有7款“哌甲酯”类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文号,其中4种药物都在今年获批上市。

有人可能会担心:是不是药越多,市场越乱?医生会不会不知道该怎么选?

郑毅对此的解释很直接。哌甲酯速释和缓释剂型各有适应场景:有的孩子上课时间短,用速释剂型就够;有的孩子社交障碍严重,需要全天药效,就用缓释制剂。临床并不是“越长效越好”,而是“合适最重要”。

立方制药的仿制药上市,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信号。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由进口原研药主导的市场格局,为数百万ADH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但这只是起点。

让每个真正需要治疗的人,不再为一颗药焦虑,不再为一个判断迷茫,这才是这场变革的最终价值。

来源:小眼知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