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的四月,春意正浓,街头巷尾的茶馆里飘着茉莉花香,中国纪检监察报的一则消息却在茶碗间激起涟漪。
文/编辑|芦声笛韵
成都的四月,春意正浓,街头巷尾的茶馆里飘着茉莉花香,中国纪检监察报的一则消息却在茶碗间激起涟漪。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原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这位曾以干练形象示人的女厅官,竟因“一条生活奢靡的问题线索”轰然落马。
谁能想到,这位在台上高谈“廉洁自律”的新闻发言人,私下却将公权力当作自家金库的钥匙,最终被自己的奢靡生活“绊倒”?
这场权力游戏,比川剧变脸还要讽刺。
周海琦,1972年生于成都,19岁入党,早年从部队转业后,一路从四川省妇联的基层岗位攀爬至省经信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的高位。
她的职业生涯几乎全在四川经济系统深耕:省经贸委、省经委、省经信委……这些旁人眼里的“冷衙门”,却被她玩转成了权力的“热灶台”。
2006年,她升任省经委人事处副处长,此后十余年,轻工纺织处、生产性服务业处、人事处等核心部门均留下她的足迹。
2019年,她以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的身份成为经信厅领导班子成员,还兼任新闻发言人。
那个时候的她,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优化营商环境”,谁能想到,背地里她却将“营商环境”变成了“交易市场”?
纪委通报揭露的细节让人意想不到:她默许配偶收受财物,将项目审批、职称评定、资金分配等职权明码标价,甚至纵容亲属违规经商。
更讽刺的是,被查前一个月,她还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席吹风会,大谈“廉政建设”。
这种“台上反腐、台下收钱”的双面人生,活脱脱一场官场黑色幽默。
周海琦的落马,始于群众举报其“生活奢靡”。纪委顺藤摸瓜,发现她的奢靡远不止于表象——收受礼品礼金、违规宴请旅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致命的是她与商人间的“深度绑定”。
通报显示,她利用职务便利为企业在资金审批、项目承揽中谋利,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
例如,某企业为获得专项资金扶持,通过其配偶送上厚礼;某商人以“合作经商”名义拉她入股,实则为其输送利益。
更有甚者,她还将人事权“变现”,在职称评审中为特定对象开绿灯,将公职岗位异化为私人资源。
这种“全家腐”的模式,让周海琦的腐败链条越拉越长,最终将自己拖入深渊。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近年严查“风腐交织”问题,周海琦案正是典型。
正如省纪委监委所言:“不正之风是腐败的温床。”她的奢靡生活、违规收礼看似“小节”,实则是腐败的“敲门砖”。
周海琦的堕落并非孤例。在四川,与她同期被查的还有甘孜州政协原主席雷建平、港航投资集团原董事长贺晓春等人,皆因“风腐交织”落马。
而在邻省贵州,卫健委原党组书记杨慧的案例更堪称“疯狂”——为购买4000万别墅,她与商人朱某某合谋,两年内17次收受4500万元,甚至通过跨省转账、多人取现等手段掩盖罪行。
这些案例印证了反腐斗争的新特点:腐败分子愈发隐蔽,但“生活作风”往往成为突破口。
正如川人常说的“麻辣烫要烫嘴才香”,反腐也得“烫”到痛处。
四川纪委监委的“双向突破”策略——查作风必挖腐败、查腐败必看作风——正是对这锅“麻辣烫”的火候精准把控。
周海琦的结局早已注定。2024年6月被查,2025年1月被“双开”,其违纪违法所得被收缴,案件移送司法。
她的忏悔虽未公开,但通报中“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定性,已将其钉在反腐耻辱柱上。
更值得玩味的是,四川省经信厅近日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用她的案例推进“以案促改”。
会上播放的忏悔视频里,这位昔日的“女强人”再难昂首——毕竟,用权力换来的别墅豪车,终究抵不过一副冰冷手铐。
川人有句老话:“吃得咸鱼抵得渴。”周海琦们既然敢伸手,便该料到今日的下场。
她的故事,恰似川剧里的“滚灯”——灯盏再亮,照不亮贪欲蒙蔽的心;戏服再华美,裹不住一身肮脏。
反腐没有“休止符”,那些还在权力游戏中“变脸”的人,迟早会像她一样,被观众喝倒彩。
最后奉劝各位官僚:官场不是戏台子,莫要演到牢房头!
来源:芦声笛韵动态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