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现在路过方志馆就想进去拓印,这后劲也太大了!”“川大实验室那堂课,孩子回家天天追着问‘脑机接口啥时候能普及’”……
这个夏天,知识在教室外生根发芽。
“娃现在路过方志馆就想进去拓印,这后劲也太大了!”“川大实验室那堂课,孩子回家天天追着问‘脑机接口啥时候能普及’”……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乐学蓉城•成长无界——城市共享课堂暑期实践课”共开展了20堂暑期实践课,涉及文化、美育、科创、财商、法治、自然等多个领域,近千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又一次成为成都家长圈、学生圈的“爆款”。
今年,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不仅延续“让城市成为课堂,用共享激活成长”理念,更首次联手成都本地高校推出独家“高校特色示范课程”,让无数成都娃直呼:好耍又好学,明年暑假我还来!
在玩中练本事、在体验中悟道理,今年的共享课堂依旧带着孩子们打卡成都经典地标。整座城市的街巷、场馆、公园,都成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 “移动教室”,每个角落都藏着“成长的答案”。
·文化传承类
指尖触非遗,眼里装下文化的美
想知道成都的“美学基因”和“文化底蕴”藏在哪?跟着课堂去寻踪。
成都文化馆里,一睹色彩浓烈的年画,在掐丝珐琅的金丝与釉料间触摸非遗的温度。
成都方志馆内,亲手蘸取墨汁、铺展宣纸,在拓印的纹路里“对话”城市过往。
在崇州市杨隆梅竹编工作室,跟着手艺人,握着细竹丝学经纬交织,摸清了“匠心” 的分量。
都江堰灌县木雕非遗体验基地里,小锤子敲打着木料,木屑纷飞间,木雕的轮廓慢慢清晰。
成都语言文字体验馆中,用趣味互动解锁汉字的起源,比如从“水”的象形文字里读懂古人对河流的观察。
成都市京剧研究院的练功房,学唱腔、学身段,瞬间被国粹的魅力圈粉。
·热血运动类
赛场边悟精神,汗水里藏着少年气
快乐的暑假怎么少得了体育运动?更何况,今年成都还迎来了世界运动会,孩子们的运动热情更足了。
先到垒棒球俱乐部 “拜师学艺”:专业教练手把手教握棒姿势、跑垒技巧,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传球,一场酣畅淋漓的实践课下来,球衣沾了汗,却笑出了声。
世运会开幕后,桂溪生态公园的飞盘(掷准)欢呼与裁判哨声交织,沉浸式感受竞技的紧张与精彩,也悄悄把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的运动精神记在了心里。
赛场成了 “热血课堂”—— 孩子们坐在观众席上,看飞盘在空中划出精准弧线,听现场观众的喝彩声,被激情的运动氛围所感染。
·成长启蒙类
体验里学知识,观念在实践中扎根
不少孩子还开启了“职业体验之旅”。
有的化身 “小小银行家” 走进成都银行,通过金融小课堂学习儿童金融知识,通过反诈小课堂认识常见诈骗手法,初步建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增强了社会生活的安全意识。
有的走进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坐在旁听席上看法官敲响法槌、听控辩双方陈述,直观了解 “庭审怎么进行”,当看到 “违法要受处罚”的结局时,法律的威严与公平正义的重量,悄悄刻进了他们心里。
·精神引领类
红色故事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把爱国情怀埋进少年心底,成都市烈士纪念馆成了“红色课堂”。
孩子们跟着讲解员走过展柜,看泛黄的革命家书、生锈的武器,听先烈们“为了国家拼尽全力”的故事。当听到“有人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却为了保护他人牺牲”时,有人悄悄红了眼眶。爱国不再是课本里的词语,而是“要像先烈一样,做有担当的人” 的信念。
·健康实践类
学习健康知识,参与劳动实践
夏天就是要“接地气”。
在棠湖中学躬耕园劳动实践基地,傍晚的水塘泛着微光,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开启“摸鱼大作战”,有人负责观察鱼的游动轨迹,有人负责围堵,水花溅起的笑声里,懂得了一起出力才能成功。
成都市锦江区芙蓉小学“瞳趣馆”里,互动游戏解锁“护眼秘籍”:用模型模拟“近视后看东西模糊”,用小实验验证“多看绿植能缓解眼疲劳”,沉浸式体验中,好好保护眼睛的想法自然就记牢了。
如果说城市的博物馆、古迹是“没有围墙的学校”,那么今年首次开放的高校实验室,则真正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探索的“任意门”。
四川大学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统研究室里,孩子们的好奇心被 “点燃”。
同学们戴上脑电波设备,亲眼见证“意念控制”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不仅接触到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培养了跨学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信念种子。
成都理工大学植物地理与树轮生态实验室里,孩子们变成了“气候侦探”。
通过显微镜观察树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学习如何从年轮中读取气候变化信息,了解高原植物如何适应特殊环境,分析树木“年轮日记”中隐藏的自然密码。
一个暑假,十余种课程、多领域体验,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知识面宽了,更重要的是 “眼里有光了”—— 说起拓印时会讲 “墨不能太多”,聊起脑机接口时会说 “意念能控制机器”,提起世运会时会模仿飞盘投掷的姿势。
城市共享课堂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教育远见与温度。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围墙”,让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让成长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在真实场景中“看见”世界,在动手实践中“读懂”道理。
尤其是在高校实验室的两大课程,传递的不只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精神。那份对“为什么”的好奇、对“怎么做”的探索、对“能更好”的期待,正是未来一代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
这个夏天,成都用一堂堂共享课程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能够激发思考的地方;成长,也从来不止一种模样。
期待未来,更多“共享课堂”持续打开,让更多孩子在与城市的真实互动中,走出课本、看见未来、成为自己。
来源:成都儿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