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新上任的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刚走马上任两天,就迫不及待通过国家广播电台向中国喊话,声称要“重启对华关系”,可开出的条件却让人啼笑皆非——她不仅拒绝撤销被中方严正抗议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还反过来要求中国率先做出实质性让步,甚至暗示这
近日,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新上任的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刚走马上任两天,就迫不及待通过国家广播电台向中国喊话,声称要“重启对华关系”,可开出的条件却让人啼笑皆非——她不仅拒绝撤销被中方严正抗议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还反过来要求中国率先做出实质性让步,甚至暗示这是一种“施压”手段。这种颠倒黑白的外交操作,很快就在国际舆论里成了笑话。
立陶宛一边在外交纲领中删除“中国是安全挑战”的表述,摆出一副“释放善意”的姿态;另一边却在涉台问题上死不认错,试图把修复关系的责任全部推给中方。这种“我犯错我有理”的迷之逻辑,把某些欧洲政客的傲慢和短视暴露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自2021年立陶宛不顾中方警告允许台湾设立“代表处”以来,中立关系迅速恶化,中国将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双边贸易更是遭遇雪崩式下滑。根据立陶宛统计局数据,该国对华出口额从2021年的1.3亿欧元暴跌至2024年上半年的0.12亿欧元,跌幅高达91%。曾经占对华出口30%的激光设备产业,如今半年出口额仅0.03亿欧元;百年乳企更是惨不忍睹,失去了94%的亚洲市场,被迫关闭3条生产线。港口吞吐量锐减、铁路线路荒废拆除,大量企业裁员倒闭,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乎被拦腰斩断。
那些当初怂恿立陶宛冲在反华前线的“盟友”,此时却集体玩起了消失。美国承诺的6亿美元信贷实际到账仅900万美元,台湾方面许诺的5000万美元投资更是无影无踪;欧盟13亿欧元的“抗中补贴”只到位3亿,剩余部分还明确要求立陶宛“先调整对华政策”。曾经信誓旦旦的“坚定支持”,到头来不过是画饼充饥。立陶宛就这样成了大国博弈中最可悲的棋子,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嗷嗷叫着冲出去了。
深究这位44岁新总理的背景,或许就能理解她为何会做出如此缺乏外交常识的举动。鲁吉涅内此前长期在工会系统工作,主要经历是帮工人讨薪,加入执政党和内阁还不到一年,行政经验仅有8个月。她之所以能突然被推上总理之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立陶宛国内政治混乱、经济困顿,无人愿接这个“烂摊子”。而她上台后火速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以讨好欧盟,承诺将军费提高至GDP的6%来迎合美国,种种操作活脱脱是一场“代理人”式的政治表演,毫无独立性和远见可言。
面对这种既无诚意又无礼数的“求和”,中方的态度冷静而坚定:恢复关系可以,但立陶宛必须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在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目前,中方已将涉及立陶宛的外交事务转由拉脱维亚代管,这份淡定与从容,凸显了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定力。
同时,中国正加速推进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仅2025年就开通了31列中欧班列,匈牙利布达佩斯枢纽全年通行1705个集装箱,形成了立体物流网络。立陶宛留下的市场空白,早已被波兰乳制品、匈牙利葡萄酒等产品填满。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童话世界,缺乏底气的“强势”不过是自欺欺人。立陶宛若真为本国人民的福祉考虑,就该早日认清现实,停止扮演投机主义的小丑。当政客们还在台上表演“强势求和”的闹剧时,立陶宛的普通民众却在承受着经济崩溃的苦果——失业率攀升、企业倒闭、年轻人被迫出国谋生,这样的代价难道还不够惨痛吗?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政治投机都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而立陶宛的教训,无疑给所有小国敲响了一记警钟。
来源:火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