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8:00 1

摘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这一决策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精准锚定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指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这一决策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精准锚定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指引。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且短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迫在眉睫,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亟待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过度依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效率质的飞跃。在浙江德清数字农业示范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农作物生长环境得以精准监测和智能调控,水稻亩产提高15%,化肥使用量减少20%,这一成果直观展现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效能。

农业新质生产力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生产方式智能化,农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运用,实现了精准作业,提升了作业效率与质量;管理方式数字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起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方式网络化,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意义深远。它能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突破土地、水资源等要素制约,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契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助力我国在全球农业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二、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差异较大,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在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是珍贵的农业资源,但长期的农业开发也使黑土地面临着肥力下降的问题。因此,要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免耕播种机等智能农机具,在保护的同时,实现对黑土地的高效利用。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极致。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信息,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同时将肥料与灌溉水融合,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块分散,大型农机具难以施展。针对这一特点,要开发能够适应山地作业的小型智能农机,利用其能够在狭窄的梯田和山坡上灵活作业的优势,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破解机械化作业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三、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

传统农业依赖大量的土地、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投入,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面临瓶颈。要利用科技创新突破这些限制,如物联网技术能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精准监测,大数据技术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使农业生产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实现精准管理。在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的稻麦智慧种植基地,借助“云端春管”模式,通过无人机变量追肥、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智能水闸等科技手段,不仅节水节肥,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四川成都农业科技园区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蔬菜产量提高30%。山东寿光智慧大棚采用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蔬菜全年不间断供应,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科技创新还催生了生物农业、数智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产业,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在新疆且末,工作人员利用盐碱水还原海水技术和生态智能恒温循环系统,成功让10万尾优质海洋鱼落户沙漠腹地,为当地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

四、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农业人才已难以满足新需求,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迫在眉睫。一方面,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开设如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分析等前沿专业,为农业领域输送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将先进技术引入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例如,掌握无人机技术的专业人才,可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测绘、病虫害监测,极大提高作业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通过开展针对性强的短期培训,向农民传授新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电商运营技巧等,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新技术,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江苏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每年培养数千名掌握数字技术的农业人才,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有力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五、创新经营模式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率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一种有效探索。可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负责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农民合作社组织农民生产,保障原料供应;家庭农场专注于精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这种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互联网+农业”模式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借助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够打破地域限制,直接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在广东佛山的“公司+农户+电商”新型经营模式中,公司发挥组织协调和市场开拓作用,农户负责农产品生产,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三方协同合作,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实现了多方共赢。

六、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举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之举。其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农业人才终身学习体系,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创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人才队伍。其二,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将农产品加工成休闲食品、保健品等,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从单一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变。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其三,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保障。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支持政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提供精准的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资源禀赋和人文条件各有千秋,这些差异并非发展的阻碍,而是创新的源泉。从广袤平原到丘陵山地,从沿海滩涂到内陆盆地,只要我们立足本土实际,精准施策,将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创新与当地特色紧密结合,就能激活农业发展的无限潜能。让我们以因地制宜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绘就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中国理论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