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学遇见故事,当理性碰撞温度,知识的边界便不再冰冷。北京市科协推出“科协读书会”专栏,带您走进优质科学图书的幕后,聆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将与作者(译者、编者)面对面交流,揭开科学探索的赤诚、创作历程的曲折,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智慧的共鸣。
当科学遇见故事,当理性碰撞温度,知识的边界便不再冰冷。北京市科协推出“科协读书会”专栏,带您走进优质科学图书的幕后,聆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将与作者(译者、编者)面对面交流,揭开科学探索的赤诚、创作历程的曲折,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智慧的共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歌勾勒出四季轮回的诗意与浪漫。“深入研究后发现,二十四节气并不是古人单纯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精妙的天文观测、物候变化规律等。”《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作者、儿童科普作家高春香这样说道。在她看来,当代人要接过古人的 “接力棒”,让二十四节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让这份古老智慧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在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
作为荣获 “文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等多项荣誉的科普佳作,《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以传统文化为桥梁,连接起博物科学与青少年的世界,引导孩子们走出书本、走进自然,用眼睛去观察万物生长,用心灵去感受四季更迭的奇妙。
我们特别专访了高春香老师,一同走进她笔下的博物天地,探寻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故事与温度。
从灵感萌发到实践观察
问
您可以讲讲创作《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契机吗?当时是什么让您决心创作的?
答
我是学教育学出身的,侧重教育人文方向;孩子的爸爸齐德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从事地理学研究,擅长科学领域。我们在有了女儿牙牙后,经常带她到户外接触大自然,从观察天空云朵到植物蚂蚁,逐步培养她的好奇心。2013年,牙牙年满5岁,她观看天气预报时听到“惊蛰”一词,随即提问“什么是惊蛰”。尽管我对节气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向5岁孩子清晰阐释节气概念,仍有难度。当时我便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儿童节气科普绘本,仅搜到一本非科普类的节气相关读物,对低龄儿童而言比较抽象。由于我本身关注科普绘本领域,便与牙牙的爸爸商量,着手创作一本儿童科普绘本。
就这样,牙牙的一个提问成了我们的灵感源泉,也搭建起我们和《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缘分桥梁。我们创作的初衷,既是为孩子科普节气知识,也是为填补儿童节气科普绘本的市场空白。
问
您在决定创作这本书后,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大量的考证内容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
答
牙牙是创作的缘起,我负责提问题,牙牙的爸爸则承担科学指导的角色。创作前,我们也咨询过朋友,他们当时问我一个问题——你到底给孩子讲有关节气的什么内容。孩子虽然对好吃的、好玩的感兴趣,但内容不能仅限于此,如何把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讲清楚、讲透彻,才是核心关键。带着“到底讲什么”“应该如何科普”的问题,牙牙的爸爸带着我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从确定创作方向到最终出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历时两年。期间,我们一方面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精挑细选,梳理出天文、气象、物候、民俗等八大板块。另一方面,亲身实践观测:效仿古人测日影,白天记录正午影子长短变化;夜晚在固定地点观测星空,看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同时观察物候,留意天气、动植物、农作物的状态与变化。
我们发现,所观察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源于对时间的认知与划分,以及农业生产的需求,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大自然总结出了这套经验规律。令我意外的是,原本以为二十四节气只是经验的积累,实则还蕴含着严谨的天文、气象、地理、生物、农业及生产等多学科的博物奥秘和实践方法。
问
这本书涉及天文、气象、物候等多个方面,您在创作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答
科学观察的过程是枯燥的,尤其中间的部分非常艰苦。比如物候观察中的测日影,基本每天中午12点左右都要去记录,长期坚持是极不容易的,但是想创作一本好的科普绘本,一定要有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曾说过:“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他天天观察、记日记,我也要向他学习。这是博物科学中最重要的素养,做任何事都可能会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坚持。我们也经过累年的观测,在古人的经验基础上补充了科学的解读,融入了自身的观察,最终形成书中独有的内容。
传递博物科学的理念
问
对于儿童科普读物而言,趣味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像这本书,您是如何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兼顾内容的趣味性和易懂性呢?在创作时,是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来设计这些内容的?
答
我认为科普不能干巴巴地讲,对于普通人尤其低龄儿童来说,让他们享受阅读的过程很重要。这本书以牙牙为主人公,串联起24篇内容,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同时还设置了填日历、涂气温、测日影等互动环节,引导孩子参与并形成互动。例如,书中设置两个空白的温度计,一个是最高温,一个是最低温,让孩子亲身感受温度变化并记录,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素养。
在当下教育中,单纯输出知识已经不足够,传授知识背后的方法更为关键。尤其在AI时代,知识获取更加便捷,更需要引导孩子探究结论的来源、学习应用结论的能力。从教育视角出发,我更希望孩子们走进自然,自主观察、记录、发现,思考古人的经验结论是否符合当下实际,并借助各类技术手段去探索新突破、获取新知识。
问
除了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内容,是否受到篇幅的局限,还有未展示的内容想要告诉读者的呢?
答
是的,留白部分是其中未能够展示的内容。二十四节气的经验总结主要是围绕黄河流域展开的,因此绘本主要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物候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但对于非黄河流域地区的孩子而言,因地域、纬度差异,物候特征各不相同,他们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自主观察、记录与发现。后续研发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本》就是希望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家长、孩子联动起来,共同观察身边的自然,携手完成新的《二十四节气》,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问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创作时,它的读者定位是哪个年龄段,您觉得对当代儿童教育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答
读者定位在5-10岁的青少年。
虽然古人为我们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但是大自然的物候变化远不止于此。《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引导孩子观察气象、天文、动植物等,促进孩子实现多维度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带领孩子突破传统内容边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创新发展,以维持其生命力与活力,使其能够生生不息地壮大下去。
这不同于AI所提供的知识。AI的数据库里所囊括的是已有的知识和对旧知识的新加工,而我们倡导的博物科学,是希望孩子亲近自然,走出家门、走出学校,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聆听,触摸大自然,通过实践获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记得当时创作绘本时,很多人建议将插画做成VR形式,让读者通过眼镜看到蜻蜓、蜜蜂等立体生物。牙牙的爸爸坚决反对,他说,现在的博物教育是要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让他们戴上眼镜。
博物科学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它在让孩子形成跨学科思维模式的同时,还能在探索中发现热爱和兴趣。热爱与兴趣是进步的驱动力,有了它,孩子才能够坚持,最终实现创新,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状态。
让每个人都成为节气的记录者
问
许多学校将这本书作为校本课程,您也走进学校开展知识讲座,您觉得这本书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答
孩子本身是充满好奇心的,当接触到博物科学时,他的观察视角是会随之发生变化的。比如,白天会留意影子的长短变化;晚上会关注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平时善于关注天气变化及身边动植物的生长变化。
因此,博物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向孩子传递多少知识,而在于更新他们的理念与观察自然的思维模式。它如同一把钥匙,能引导孩子将各类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思考,进而形成更系统的认知。
问
从创作《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开始,您在儿童科普创作领域不断深耕,陆续出版了多部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您自身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就像牙牙爸爸所说:“二十四节气的观察和记录,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节气也不例外。我后续的创作中,重要的转变便是从“给予知识”逐步转向“引导实践”——引导家长、学校、老师和孩子主动观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科普,而是传递“观察与探索”的理念。
问
在儿童科普和节气文化传承方面,未来您还有哪些想法和计划?
答
为了让青少年更易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后续将与出版社联合推出原创节气歌曲绘本版——《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同时持续推进在线教育及公益线上课堂。此外,我们与出版社联手筹划成立了“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目前已经在河北、苏州为15所幼儿园及小学授牌,将其作为前期示范学校并开设节气相关课程;在北京,也已走进20余所中小学,开展二十四节气博物科普阅读与推广。
未来,我们期望联合各省力量,串联起不同地域、空间的自然样本;同时计划发起全国性节气物候征文或节气自然笔记大赛,依托各联盟学校及开设博物课程的学校,由教师带领学生创作自然笔记、自然画等作品,集结形成“中华节气博物志”。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接过古人的接力棒,让每个人都成为节气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