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剧用色彩解构人性密码:红色昭示忠义,黄色表示凶悍,白色勾勒奸诈,黑色凸显莽勇,而蓝色,则象征桀骜不驯与刚直不阿,常用来表现绿林好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这段脍炙人口的戏歌旋律,让原本不爱听京剧的7080后,记住了蓝脸的窦尔敦。
不过,很多人也会迷惑,关公、典韦、曹操、张飞,都是三国人物,窦尔敦难道也是三国人物?怎么没听说过呢?
其实,窦尔敦是清朝人。之所以能和关公、典韦、曹操、张飞齐名,主要还是因为京剧脸谱的缘故。
京剧用色彩解构人性密码:红色昭示忠义,黄色表示凶悍,白色勾勒奸诈,黑色凸显莽勇,而蓝色,则象征桀骜不驯与刚直不阿,常用来表现绿林好汉。
窦尔敦,在民众眼里,就是一个敢盗御马的绿林好汉。
当然,在清廷眼里,是一个大盗。比如,在清代公案小说建构的叙事体系里,窦尔敦就是《施公案》中盗取御马的江洋大盗,是《彭公案》里劫掠官银的草莽枭雄。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解释了“窦尔敦”名称的来历。
“窦尔敦”在家行二,原名"窦二东",后来“二”被传为“尔”,“东”传为“敦”。
窦尔敦生活在清初康熙年间,各种事迹在民间不断传播,到了晚清笔记小说中,其形象已经很丰满。《蝶阶外史》记载其智破淫寺救行客,《阙名笔记》杜撰其师承抗清遗老。更有猎奇者将窦尔敦与雅克萨战役相勾连,编织出他戴罪立功、战死边疆的悲壮结局。
这些看似荒诞的传说,实则是民间对侠义精神的集体想象。
实际上,根据康熙五十六年的刑部档案,这位"行劫年久,极其凶恶"的大盗,是被凌迟处死的。
但官方文书中"劫官银十万两"的记载,与地方志所述"独战百捕卒"的传奇,共同拼凑出这位绿林豪杰的真实剪影——他或许确有劫富济贫之举,其武艺超群亦非虚言。
而当窦尔敦的故事遇上京剧艺术,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道光年间《连环套》的横空出世,让"盗御马"成为经典桥段。裘盛戎塑造的窦尔敦,用一声"坐寨"唱段震动梨园;袁世海演绎的"拜山"对手戏,将江湖豪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戏台上的蓝脸谱愈发鲜艳,历史中的真实身影却渐行渐远。
1990年代《说唱脸谱》的流行,让窦尔敦完成从传统戏曲到流行文化的华丽转身。
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化作朗朗上口的旋律,这个本已尘封的绿林人物,竟在新时代获得了千万"粉丝"。
社交媒体时代,更有短视频创作者将"盗御马"改编成说唱段子,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数字空间裂变传播。
从大清刑部卷宗里的死刑犯,到百姓口耳相传的义盗,从京剧舞台的经典角色,到流行文化的时尚ICON,窦尔敦的三百年蜕变史,恰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当我们在KTV高唱"蓝脸的窦尔敦",早已不再追究历史真相——那个虚实相生的蓝脸形象,已然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图腾。
来源:神钲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