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猛乡爬别村的山山水水间,哈尼族的梯田叠翠、彝族的火把传情、汉族的炊烟袅袅交相辉映。这里聚居着哈尼族、彝族、汉族3个民族,各族群众世代相邻、守望相助,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近年来,爬别村委会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三猛乡爬别村的山山水水间,哈尼族的梯田叠翠、彝族的火把传情、汉族的炊烟袅袅交相辉映。这里聚居着哈尼族、彝族、汉族3个民族,各族群众世代相邻、守望相助,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近年来,爬别村委会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以民生实事为纽带、文化交融为桥梁、产业联动为抓手,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民生实事暖民心 筑牢团结“情感基石”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心贴得更近。”爬别村委会始终把民生实事作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筑牢民族团结的情感根基。过去,哈尼族聚居的11村与彝族聚居的爬别村之间只有一条泥泞小路,村民们背着山货出山要多走3公里弯路。为破解这一难题,村委会主任李然才带领村干部联合走访13个村寨,历时两个月争取到产业路项目。如今,一条宽3.5米的水泥路串联起6个民族聚居点,哈尼族村民300多家的蔬菜早上从田间摘下,中午就能运到乡上售卖,各族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甜。针对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村委会彝族“双语”干部罗加衣保,用彝语和哈尼语解读医保政策、调解纠纷,去年以来全村成功化解矛盾12起,让村委会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连心桥”。同时,村里还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汉族干部送技术、哈尼族老乡传经验、彝族同胞搭帮手,互帮互助的暖流在村寨间涌动。
文化交融聚民心 激活团结“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团结的纽带。爬别村委会坚持在传承中交融、在交融中凝聚,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心。“矻扎扎节里跳乐作,春节桌上共举杯”已成为爬别村的常态。每年的民族节日,各族群众身着盛装齐聚一堂,同跳一支舞、共品一桌宴,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碰撞出绚丽火花。走进村史馆,“各族群众共抗山洪”“携手开垦梯田”的故事被反复讲述,老物件里藏着团结的密码,让年轻人深刻感悟“爬别村的发展是各族群众一锤一凿干出来的,团结就是传家宝”。在爬别小学的课堂上,“民族团结小故事”成了必修课。老师用哈尼族的“同心酒”传说讲解互助精神,用彝族的“火把节”故事传递光明希望,还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手拉手”活动。彝族学生和哈尼族学生结对后,不仅互教语言,还一起创作描绘各族群众共跳乐作舞的绘画作品。
产业联动强民心 凝聚团结“发展合力”
发展是团结的坚实后盾,共同富裕是团结的生动注脚。爬别村委会打破村寨界限,以产业联动凝聚发展合力。2018年成立的“爬别村种养合作社”,吸纳了193户各族群众加入,其中哈尼族140户、彝族29户、汉族24户,让各族群众从 “各自为战”变为“抱团发展”。合作社不分民族、不限村寨吸纳群众加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让特色种养产业跑出“加速度”。在探索推进示范种植旱地优质稻的过程中,爬别村也紧跟步伐,各族群众在“爬别村种养合作社”的组织下,共同参与到旱地优质稻的种植中来。大家不分你我,齐心协力。在播种季节,各族群众一起下地,你撒种、我覆土,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通过共同种植旱地优质稻,各族群众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增收,还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正如村民们所说:“我们一起种稻子,一起流汗,一起收获,这份情谊比什么都珍贵。”
日常的技能培训课堂上更是热闹非凡:彝族老艺人教刺绣、哈尼族能手传梯田稻作技术、汉族师傅授豆腐制作技艺,“互学互鉴” 的氛围浓厚,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互补互促。如今的爬别村,特色产业兴、群众腰包鼓,“共同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团结的根基在发展中愈发牢固。
人心齐,泰山移。爬别村的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用真情暖民心,也要用文化聚民心,更要用发展强民心。下一步,爬别村委会将继续握紧团结的“接力棒”,让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爬别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讯员:许玥曌 李然才
责编:李泽森
校对:李猛
总编:邱自松
来源:绿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