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仪征的田间,科技正成为种田“新农具”——5G网络连通田埂,无人驾驶农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作业,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大数据算法算出最佳施肥方案。这个地方正用“数字魔法”将传统农业推向智能新高度。
编者按:在仪征的田间,科技正成为种田“新农具”——5G网络连通田埂,无人驾驶农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作业,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大数据算法算出最佳施肥方案。这个地方正用“数字魔法”将传统农业推向智能新高度。
走进仪征乡村,长了“眼睛”的农机让种地更加“聪明”。无人植保机精准喷洒,减少农药24.5%;智能插秧机直线行驶误差小,稻麦亩产提升5.5%;6个“无人化”农场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遥控,年智慧作业面积近200万亩次。养殖场同样“耳聪目明”——20万只蛋鸡住进“智慧别墅”,自动喂料、饮水、清粪系统让养殖效率翻倍,水产养殖亩产从3000斤飙升至6000斤。
科技“加码”,让仪征地区农业的经济效益“开了挂”。智慧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无人收割机减少粮食损失5.8%,每亩增收336元;黑莓种植用上自动化喷滴灌,鲜果加工产能达10万吨;茶园装上“智慧大脑”,茶叶从单一绿茶扩展到红茶、茶制品,年产值增加近千万元。2024年,全市畜牧、水产机械化水平分别达89.88%和85.45%,农业科技贡献率节节攀升。
除此之外,产业链“拔节生长”让仪征的乡村涌动新气象。依托智慧农业,仪征建成3个省级加工集中区,集聚28家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远超全国水平。茶果、黑莓等特色产业延伸出预制菜、冻干粉等深加工链条,年产值增长超亿元。同时,“新农人3.0计划”培育436名数字化人才,42个“直播助农”团队用手机将农田搬上云端,让“马集黑莓”“月塘茶叶”等品牌香飘更远。
《群众》杂志2025年第6期刊发仪征市副市长李晟文《智慧农业绘出沃野新蓝图》一文,系统介绍仪征相关实践。全文如下:
智慧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仪征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广运用5G网络、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业生产实现了从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智慧农业推动产业主体规模扩大
坚持高站位、强统筹、抓落实,确保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质效双全,以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为抓手,多措并举助推产业主体扩大规模。
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创建实效。在“两全”建设(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整体推进县建设)期间,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两全”建设工作。对全市1094个农业产业主体分区域、分产业、分环节进行摸底,全面核查新增机具和在役机具,排查现有机械化装备应用薄弱环节,针对性提出引领目标,列出任务清单,实行会商会办、常态督查、定期通报工作机制,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扩大基地建设,增加农机数量。围绕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大力提升智能农机装备规模,建有数字化生产基地62个(包括粮食种植类11个、茶果生产类29个、畜牧水产类10个、设施农业类5个、农产品初加工类7个)、无人驾驶示范区1个、“无人化”农场6个;拥有智能农机装备792台(包括无人驾驶农机105台、无人植保飞机382台、智能监测终端设备305台),年智慧作业面积近200万亩次,智慧化作业营收超1000万元。
提升主体实力,完善应用场景。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成特色农业智慧化生产经营主体20家,其中包括蔬菜和食用菌智慧生产基地、茶果智慧生产基地等。同时还培育了康能生物、祥强预制菜、协同动物饲料等自动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均能依托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自动化生产操控,数字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智能化水平提升
坚持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支撑智慧农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实现粮食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全过程覆盖。
加大扶持力度,做好资金保障。统筹好各类资金项目,助力“两全”建设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39亿元(购买机具使用2.96亿元,占比67.4%),其中,争取市级以上资金1.66亿元,统筹市级奖补资金0.67亿元,园镇奖补资金0.18亿元。引导主体自筹资金1.88亿元用于配套购置高效智能装备。
加强智慧管理,提高智能水平。引导壮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艺工程等应用于农作物生产耕、种、管、收、烘全流程,获评“省农业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引导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数字化生产线、智慧气象站、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等,实现了茶园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引导博鳌生态农业示范园引入先进适用的水产养殖装备技术,应用远程可视化管控系统和管理平台,促进水体综合利用;引导陈集智慧农业园集成无人驾驶、土壤监测、智能灌溉、水肥化一体、虫情测报、气象监测等六类智能化应用于一体,实现无人驾驶、远程操控、数据共享等功能。
密切沟通合作,加速装备迭代。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扬州大学机械学院等单位,成立研发基地,针对目前仪征市黑莓特色经济产业劳动强度大、人工依赖性强、采收成本高等问题,持续推动黑莓采摘机具研发、生产、鉴定与推广等工作向纵深发展,目前正在开展初代样机的气振采收过程的流体仿真优化、液压系统设计和电控系统开发,预计2025年完成样机试制。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围绕农业生产节本增效,通过智慧耕作助力减损丰收,实现亩均增效336元。
智慧耕作提升肥力。无人驾驶大拖拉机配套秸秆全量机械化还田,有效疏松耕作层,提升土壤保肥能力,减少肥料使用10.5%;改善土壤容重,提升通透性,稻麦亩增产5.5%。智能插秧增加亩产。无人驾驶插秧机配套侧深施肥,栽植直线度高,株行距一致,栽插的深度一致,减少农药使用5.6%;增强水稻生长过程中通风性和透光性,促进叶片生长,亩增产7.2%。
智能管理节本增效。无人植保根据病虫害和田块土壤肥料的需求进行精准植保和精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24.5%,减少肥料使用4.8%,增产12.4%;无人驾驶收割机具有自动规划路线的特点,可精准、高效完成收割作业,较人工操作收割机可减少粮食损失5.8%。
其他产业提档升级。全市2024年畜牧机械化水平达89.88%,通过智慧畜牧提升生产质效,提档升级蛋鸡养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装备,机械化饲养规模由10万只扩大到20万只。全市2024年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达85.45%,通过引入先进适用的水产养殖装备技术,促进水体综合利用,亩产从3000斤提升至6000斤,养殖模式由半自动化发展到全程智能化。
智慧农业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延伸
以农业机械化,倒逼产业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聚焦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延伸。
优势项目及企业先后落地。新签约农业重大项目43个(其中亿元以上18个),新开工列省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17个,总投资10.45亿元。新增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市2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全年营收达48.63亿元,同比增幅达10%。新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2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90%,获评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
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新农人3.0计划"。与扬州大学合作开设智慧农业专班,累计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436名。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128场,覆盖2.3万人次。设立"乡村数字创客"扶持基金,孵化出"直播助农"团队42个。
产业链延伸拉长。全市2024年茶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6.4%。茶产业方面,通过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拉长茶叶产业链,11家茶企由生产传统春季绿茶发展成生产常年绿茶、红茶及茶制品,年产值增加近1000万元,扩大了仪征茶品牌影响力。黑莓产业方面,江苏惠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应用自动化喷滴灌、水肥一体等管理系统,实现黑莓自动化加工从鲜果到产品“全覆盖”,年加工产能10万吨,有力保障黑莓饮料、原浆、冻干粉等二十余种产品市场需求。建成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聚龙头企业28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产业集群集聚。通过共享马集镇百汇园集团强大的冷链设施,吸引津久、协同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形成年产值4.6亿元的农副产品集中加工区;通过引进羊肚菌的先进机械装备、优势生产技术,刘集镇有效整合村级资源,形成年产值2000万元的羊肚菌产业集聚园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来源:群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