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学院召开2025-2026学年全院大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3:36 1

摘要:为进一步凝聚全院力量、明确发展方向,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学院于9月11日下午1点,在1211会议室召开2025-2026学年新学期工作部署大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杨继,副书记臧连兴,副院长隋庆茹、副院长刘晓彦,各专业主任、各办公室主任及全体教师共

为进一步凝聚全院力量、明确发展方向,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学院于9月11日下午1点,在1211会议室召开2025-2026学年新学期工作部署大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杨继,副书记臧连兴,副院长隋庆茹、副院长刘晓彦,各专业主任、各办公室主任及全体教师共同参会,会议由院长杨继主持。

隋庆茹副院长详细安排教学工作。毕业与设计指导上,明确2025届毕业论文资料检查、汇总上传要求,2026届需提前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保障进度;新生入学教育要求专业主任主讲、无课教师参会,学业预警聚焦多届挂科学生,重点关注22级应届生,需指导制定重修计划并上交总结。 教学督导工作将启动,由杨继任组长开展听查课、教师带培考核等工作且不影响授课;课程建设需推进校级课程并迎中期检查,同步探索教学与考核改革;青年教师带培方面,完成2024年入职教师考核,启动2025年入职教师带培,明确导师与教师任务及年末中期考核要求。 此外,本学期将举办交流分享会、师生座谈会及考研宣讲会;明确期中、期末、寒假各阶段任务,期中需提交课程资料与培养目标总结,期末做好出卷阅卷等工作,寒假重点部署实践教学与访企拓岗。

刘晓彦副院长围绕服务区域经济、提升学院科创能力部署科研工作:10月初邀才华博士开展课题申报专题辅导;要求在研课题负责人按计划推进,科研秘书定期检查。计划开展2场跨专业学术交流,培育交叉研究方向;全力推进省级科研平台申报,拟办1-2场高水平研讨会,支持教师参会,加强博士团队建设,落实每月内部交流。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臧连兴副书记围绕新学年重点工作发言,强调以党建为根本引领,严守“三会一课”制度,深化“3D”党建品牌建设,探索“党建+”融合模式,融入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建好教师课间休息驿站;以立体化宣传为窗口,聚焦核心板块打造品牌栏目,用好新媒体展现学院成果;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支撑,紧扣九大职责,建强心理健康机制,强化网络思政与就业指导;以学风建设为基础,坚持就业导向,完善学业预警帮扶,选树典型以教风带学风;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修订学生管理制度,深化特殊群体帮扶,常态化开展安全法治教育;以品牌化团学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活动推动“专业+二课堂”融合。号召教职工以高度责任感推进工作,助力学院新工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张旭宁主任就竞赛工作部署,在基础梳理与资源统筹上,复盘上学期12项竞赛数据,梳理本学期8项竞赛清单并明确报名周期、材料要求,整合校内资源建共享机制。分层搭建竞赛培训体系,按竞赛技术门槛与规模分类,分别开展全院集中培训或专项进阶培训,还邀请获奖学生分享。建立“赛前-赛中-赛后”闭环流程,赛前规范报名、建信息档案,赛中安排专人对接、跟踪进度,赛后收集材料、举办成果展示会并归档。成果复盘与长效转化上,学期末汇总本学期8项竞赛数据,对比上学期同类竞赛,分析优劣势,优化下学年规划,推动竞赛成果与教学科研融合,将优秀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库。

最后,杨继院长立足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与学校发展战略全局,从五大维度构建多维度协同推进体系。一、以成果为锚点,塑强学风教风“软实力”。学院以成果导向为核心遵循,聚焦学风教风建设,围绕学校申硕目标统筹科研布局,打破发展壁垒,强化科研与教学、学科建设、博士团队、学生社团的联动,形成“科研促教学、学科强科研、团队带社团、社团育人才”闭环生态。二、以硬件为支撑,筑牢实践科研“硬根基”。重点推进传感器科创赛平台、激光联合实验室等项目,打造专业化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优化实验室设备配置,更新仪器,保障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性、科学性。三、以人才为核心,构建五位一体“育人链”。已完成24版人才培养方案,推进25版修订,结合新工科要求优化课程体系;融入项目式教学,构建“党课训赛证”育人体系,推行导师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论证,培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四、以转型为突破,打造双师双能“强队伍”。推动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提高横向科研项目占比,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实现科研与产业同频共振,为学院注入新动能。 五、以改革为动力,探索新工科“新路径”。以理实一体化为核心,优化课时分配,平衡理实教学;引导教师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探索新工科教育突破路径,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大会以“精准部署、协同发力”为核心,融合教学管理、科研创新等多方面,布局关键工程,衔接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未来,学院将以此为新起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交叉与教育改革,以党建引领、科研驱动、育人为本,在服务区域经济、培育高素质人才中主动作为,书写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发展新篇。

来源:靖琪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