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武汉一位作家说过:人生在世一定要对你的栖身之所自作多情一次。武汉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年逾古稀,回眸人生,由衷感慨这块热土哺育了我,而我对之则是越了解越热爱;特别是在退休以后和深度融入“人文武汉”群体以后,我的乡土研究则呈现出一片新
王汗吾
记得武汉一位作家说过:人生在世一定要对你的栖身之所自作多情一次。武汉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年逾古稀,回眸人生,由衷感慨这块热土哺育了我,而我对之则是越了解越热爱;特别是在退休以后和深度融入“人文武汉”群体以后,我的乡土研究则呈现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在2025新春团拜会上。胡晋鄂摄
1951年夏天,我出生于汉口,我们家住在长江边民生路口的长航局宿舍区。宿舍的西出口就是黄陂街,连着洪益巷、大蔡家巷、小蔡家巷、大龙家巷、小龙家巷等老巷子,密如蛛网;民生路另一边更有张美之巷、熊家巷、小董家巷、百子巷、居巷等老巷子,也是密如蛛网。
7岁时,我到黄陂街洪益巷口的长航子弟小学读书。课余时间,不是在江边江汉关下、码头江滩上玩,就是游荡在前花楼(黄陂街)、后花楼(花楼街)、交通路以及居巷、张美之巷、洪益巷等等的石板路上。运气好的时候,则由大人带着坐轮渡过长江到武昌,爬蛇山,游东湖。
1964年初,我们家搬到中山大道汉润里——一个整洁宁静的石库门里份居住。后来我从北京路小学考入武汉市二十中学(原圣罗以中学)。班上的同学大多数住在附近,我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江汉路与一元路之间,也就是近代建筑密集的原租界区里。中学生胆子也大一点,有的时候沿着沿江大道、沿河大道到集家嘴,坐木划过汉江到汉阳,爬龟山,到归元寺数罗汉。
汉润里7号,铁门是原装?关耳摄
1968年底,我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湖北枣阳桐柏山下的一个村庄,挥舞锄头当农民。1970年秋,被招工到随县,在一个机械加工厂,抡着大锤当冷作工。1972年底,应征入伍成为一个测绘兵,两次登上“世界屋脊的屋脊”——藏北无人区作业,为全军测绘队消灭无图区大会战,贡献一个战士的尽可能的全部力量。这样,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了八年多,魂牵梦萦的总是温馨的故乡——武汉三镇,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回家小住数日。
1977年初,我从部队复员回到武汉。国家恢复了高考后,我于1978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历史系,在武昌宝积庵住校4年。期间,新婚时住在汉阳五里墩一年多。
1982年大学毕业,进入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对武汉的历史和现状,对三镇的相同之处和各自特点,对武汉山川形势的气魄与婉约,对武汉气候的四季分明和利弊,对武汉人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
很多时候,接触到的历史场景竟是那么熟悉——黄陂街花楼街一带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主要商业街区,江汉路至一元路一带是晚清民国时期五国租界的核心区域。地方志工作的30年里,编辑了海量的新志书和资料汇编,整理了一些旧志,2004年获评首批(10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我更感到幸运和欣慰的是,退休后深度融入了一群和我一样热爱武汉乡土、热心武汉历史文化传承的人所形成的团队——“人文武汉”志愿者。“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以传承传播和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为宗旨、已经有多年实践和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从2004年开始,这个团队聚集在汉网线上,活跃在街头巷尾(“扫街”—都市田野调查),利用研学成果开展文化保护活动,取得不俗成绩。2017年12月,“人文武汉”学会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与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广东省博物馆、长城小站、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团队、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团队、重庆市南岸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文物出版社并列,是国内最有影响的群众性文保志愿者组织之一。
洪益巷培新善堂旧址
退休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地考察、深入研究武汉的大街小巷和历史建筑——原来小时候天天穿行的洪益巷里,还有培心善堂这样的清代传统大型木构建筑和一些民国时期的华商商住楼;原来离长航宿舍不远的大董家巷里,还有清代的太平会馆、长郡会馆等好多会馆公所,还有风韵犹存的石库门里份三义里、中和里、恒泰里(注:已拆),还有一些民国时期的钱庄、商铺、号栈等;原来汉润里是英租界最早最大最高档的华人住宅区和文化高地;原来每天不经意路过的西式建筑,有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的,有的则是意大利的……,有的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
我越是了解得深入,越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越是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出力。我推荐了好几十处近代建筑或里份去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参加了一百多处历史建筑的评审论证或维修论证。
我还写作了《武汉里巷故事》《汉口五国租界》《奔腾年代——武汉百年赛马史撷英》《汉口近代建筑图志》《老照片上的武汉》《图说武昌城》等书,编辑了《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览》《汉口法租界及历史建筑》《中俄万里茶道与汉口》《万里茶道申遗》等书籍。
为什么我们乐此不疲?我相信每一个“人文武汉”志愿者的脑海里,时常会响起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欢迎继续来稿!
民国武昌艺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