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不会说话,但它能“告状”。身体里发生了什么事,血最先知道。有人长期咳嗽不止,有人常感觉累,有人脸色发黄,有人吃饭没胃口,医生看一眼不够,摸一摸也看不出门道,抽个血,报告一出来,很多线索就浮出来了。
进了医院,医生话还没说几句,护士就拿来针管要抽血,很多人心里犯嘀咕:怎么又抽?抽这么多,到底是干嘛用的?
血不会说话,但它能“告状”。身体里发生了什么事,血最先知道。有人长期咳嗽不止,有人常感觉累,有人脸色发黄,有人吃饭没胃口,医生看一眼不够,摸一摸也看不出门道,抽个血,报告一出来,很多线索就浮出来了。
像贫血,就是血里面红细胞太少,或者红细胞有问题,这在血常规里一眼就能看出来。还有肝功能异常,血里的转氨酶一高,就是肝细胞在发炎或者受伤。
血液就像一本日记,记录着身体每个角落的变化。只是这本日记用的是化学语言,要靠医生翻译。
抽出来的血并不是直接丢掉的。护士抽完之后,会按颜色不同放进不同的管子里。每种颜色的管子里有不同的“添加剂”,有的让血不凝固,有的能把血分层,有的让某些成分稳定不变。
这些血管有的会送去做血常规,有的做肝肾功能,还有的查血糖、血脂、激素水平,甚至有时候是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
有些血会被离心机高速转起来,血细胞沉到底,血清浮上来,不同的部分再分别检测。每一管血都在为找出病因出力气,不浪费一滴。
很多人以为抽血就是抽一管,其实一查报告才发现,一次抽了好几管,红管、黄管、紫管、绿管……这不是医生乱来,是每种检查都要特定的保存方式。
比如查血常规,一般用的是紫色管,里面有防止血液凝固的药,就能保持血液状态不变。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这些,要用黄色管,能让血液分层,方便提取血清。
有时候病人嫌抽太多,其实每管也就几毫升,加起来也不过一小杯水那么多。正常人身体里血有四五升,一次抽几管,身体完全扛得住。
有些病不是用眼睛能看出来的。比如有个大爷觉得腿肿得厉害,尿又少,医生怀疑是肾出了问题,但做B超也看不出啥,只能靠抽血查肌酐和尿素氮。
还有人老是低烧、冒冷汗,医生怀疑是感染或者结核,也要抽血看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数量。这些指标能提前发现身体正在打“内部战斗”。
有些年轻人以为自己身体好,不需要体检。可有时查出转氨酶升高,才知道自己肝出了毛病;查出甘油三酯飙高,才知道血脂已经不正常。血液检查就像提前预警,发现问题能早点处理。
有些药吃下去,血液会悄悄发生变化。比如吃降压药、降糖药、抗生素,医生有时候要查血看副作用有没有出来。
像有些人吃他汀类药降血脂,时间久了可能影响肝功能,医生就要定期抽血看谷丙转氨酶有没有升高。如果升了,就得换药或停药。
还有些药会影响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太低,容易出血不止,医生也要通过抽血来提前发现。
所以医生不是随便让人抽血,是怕病人在自己都没感觉的时候,身体已经悄悄出了问题。
有些突发病,靠抽血能立刻判断严重程度。比如有人突然胸口剧痛,医生担心是心梗,抽血查肌钙蛋白,如果升高,就是心肌受损,要立刻处理。
还有人突然发烧、意识模糊,医生怀疑是败血症,抽血查乳酸和感染指标,能帮医生判断是不是全身感染。
还有糖尿病病人突然昏迷,医生靠抽血查血糖水平,能分清是血糖太低还是太高,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
抽血不是为了数字好看,是为了在关键时候不走错一步。
很多人抽血前吃了早餐,结果血糖、血脂都高得吓人。医生一问,早上吃了油条和豆浆,还加了两个咸鸭蛋。这些食物会影响检查结果,特别是查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时,前一天晚上八点后最好不要再吃东西,抽血当天早上也不要吃早餐。
也有人早上抽血前喝了蜂蜜水,以为不是食物。可蜂蜜含糖,影响血糖测定。
还有人熬夜、抽烟、喝酒之后去体检,也会让结果不准。比如喝酒后肝功能容易异常,熬夜后白细胞容易偏高,医生可能误以为是感染。
抽血前一天,最好吃清淡些,别喝酒,早点睡,早晨空腹去医院,别喝饮料,白开水可以适量喝点,不然血管太细,护士不好找。
有些检查是当天就出结果,比如血糖、血常规、肝功能。也有些查法复杂,比如查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标志物、激素水平,可能要几天时间,甚至送到上级医院做。
还有一些抽血是为了做“储备”,比如住院前要查感染类项目,有些结果虽然暂时不用,但一旦术中出事,能立刻参考;有时查有无梅毒、乙肝、丙肝,是为了术中保护医护人员安全。
这些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后续治疗提前准备底牌。
看不见摸不着的病,血液能“透露风声”。下面这个表格列出了一些血液能查出的典型异常,以及可能的身体问题:
这些异常不是确诊,而是提示身体某个地方可能出了问题。医生会结合症状、影像检查、病史等,综合判断。
很多病人在住院后,会反复抽血,不是医生没事找事,而是要看治疗有没有效果。
比如吃了降糖药,血糖有没有降下来?用了消炎药,感染指标有没有下降?做了手术,有没有出血或感染?这些都得靠血说话。
有的病人治疗后感觉好多了,但血里的指标还没恢复,说明身体还没真正修好;有的病人说还不舒服,但抽血一看各项都正常,那就可能是心理压力或别的原因。
抽血不仅查病、找病,也能监测病情变化,给医生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兰娟,钟南山.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302-310.
[2]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检验操作与质量管理手册[M].科学出版社,2022.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检测与疾病早期发现指南[R].2024.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